贵州印江“三定”接访群众
今年以来,贵州省印江自治县利用赶集日群众集中的特点,出台“干群连心赶集日”工作制度,探索出了一条接访群众的新路子,实现了“三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接访定人”,组建解决问题的多面手,实现两个减少
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县乡两级联动,明确到乡镇接访的领导干部为联系该乡镇的县领导、纪委监察局班子成员、帮扶乡镇的县直部门班子成员、本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干部通过拉家常、摆龙门阵的方式接访群众,截止8月共接访群众1596人次。县乡两级领导干部接访群众后,协调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如新业乡边山村五保户田老国,反映住房困难问题,经调查属实后,给他评定为一类危房户,解决危房改造资金20000元;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如合水镇木腊村田茂友与卢老平发生责任田地纠纷,接访后,该干部在一周内进行了调解。
通过领导干部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一是集体访、非法访、越级访明显减少,县纪委监察局信访量与上年同比下降了34.38%,二是矛盾纠纷减少,与上年同比减少了51件。
“营业定时”,建立干群思想的交流日,取得三个转变
赶场是农村人长期以的习惯,每隔五天赶一次,农历初一至初五分别为各乡镇每月的第一个赶场天,印江县则把这一天固定为接访群众日,群众可以和县乡的领导干部畅谈发展的事情、咨询不明的事情、诉说烦恼的事情、反映困难的事情和举报违纪违法的事情。群众来到乡镇集镇所在地赶场,不仅可以财物交换,还可与干部进行思想交流。在干群连心赶场天,干部与群众畅谈818人次、答复咨询306人次、倾听群众诉说571人次、接到群众举报33件。
领导干部提供畅谈、咨询、诉说、举报等多方面的服务,取得了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群众等靠要的落后观念转向了发展的新思想,在开始接访的几个月,群众反映最多是没有低保、没有救助粮,通过干部的正确引导,近来群众咨询得多是茶叶扶持政策、创业贷款、特色产业补助等,群众发展的主观愿望不断增强。二是群众反映从激动转变到理性,以前不少群众反映问题大多采取一哭二闹三缠,通过干群连心赶场天与干部交流接触,觉得干部们都平易近人,能听得进干部的话,如洋溪镇蒋家坝村群众与江口镇德旺乡因为林权纠纷,差点发生打架流血事件,后来却请律师维权,今年共有5起信访件走向司法途径解决。三是干群关系进一步转变,干部在接访过程中,了解到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爱什么、恨什么,从而针对性地激浊扬清转变作风,改进政府工作,群众则因弄清干部们正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消除了一些误解,也明白了自己的思想行为符不符合政策法规。
“摆摊定点”,搭建收集民意的服务台,实现四个提升
接访地点选在集镇人流量大、相对开阔的地方后就固定不变,方便群众能及时找到。群众在接待点不仅可以反映情况,还鼓励他们向党委政府提意见建议,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实现了四个提升。一是办事效率提升,接待群众的事项由乡镇汇总后报县,实行分级处理,办结时限原则上不超过1个月,县纪委负责督促办理落实,办结率达92.23%。二是办信质量提升,现场不能办理和答复的事项作为领导三访件,目前8件领导“三访”件已全部办结,满意率达100%。三是干部素质提升,有些包村干部对边远农户和寨子落脚较少,边远村寨发展易陷边缘化,接访时群众对此怨声较大,对包村干部作风和能力提出新考验,倒逼干部去学习和思考,从而改进工作方式。四是出台制度实效性提升,在接访中,永义乡的一个群众反映现有的低保政策不合理,全部按户头来定,而有的户有一两个残疾人的,就得不到低保,后来乡政府已根据群众意见变通规定,按“人户结合”的办法给予低保解决。还有人反映有的干部在上班时间内打麻将、违规办酒、公款吃喝等,对此,印江县纪委制定了“三查三整治”方案。
目前,印江县“干群连心赶场天”共接访群众1596余人次,梳理群众需求244条,解决困难和问题201个。同时根据群众意见改进工作,就干部作风、社会保险、生产发展、村寨垃圾等方面,完善制度六大类48条。(贵州省印江县纪委 向前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