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平纪委突出“四性”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近年来,安平纪委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形式,以“三务”公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制度化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农村反腐倡廉力度,促进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突出推行阳光办事制度,做到公开性。发展民主,推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是加强对权力监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一是推进乡(镇)党务、政务公开。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着重公开国家有关“三农”、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如种粮直补、“一免一补”、退耕还林、“新农合”等政策的落实情况,把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基层,使农民群众从政策中得到实惠。二是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把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情况作为村务公开重要内容。同时,有关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村资源的开发利用、村集体债权债务、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补等政策落实情况,也及时纳入公开的内容。三是着力推进基层站所办事公开。对基层站所办事公开的基本要求、内容、形式等作出规范,明确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和办事时限。
突出维护群众利益,落实为民性。他们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切实加强信访工作。信访问题,是群众意愿的晴雨表。既加强了对信访问题的重视和解决,又定期分析信访动态,加大信访监督力度,为整治不正之风提供依据。二是重点开 展专项检查。从农村实际出发,针对教育事业、新农村建设、修建道路、计划生育、农民务工经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专项治理,严格落实涉农收费公示制,加强对涉农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核、监督,防止乱收费问题的发生。三是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切实解决在乡村财务管理、土地开发承发包等过程中发生的暗箱操作、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大跟踪检查力度,严防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严重群体性事件、克扣粮食直补资金和村级补助资金及侵吞、挪用征地补偿安置费等问题的发生,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维护群众利益。
突出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坚持严肃性。严肃查处乡村基层党员干部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的案件;与民争利,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的案件;作风粗暴、欺压群众的案件。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办案工作的指导,实行县纪委常委挂钩联系乡(镇)纪委制度,指导乡(镇)纪委查办 案件,提高办案水平。加大基层办案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及时分析研究办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乡(镇)党委大力支持乡(镇)纪委独立查办案件,并从经费、人力方面予以保障。强化对乡(镇)办案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增强依纪依法办案意识。依照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规定,对乡村两级班子和主要干部在任期间履行职责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财务责任、经济责任进行审查核实,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及时发现和查处少数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突出机制创新,体现长期性。他们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建立常抓不懈的机制和制度,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一是健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机制。以廉政文化进农村为契机,把廉政教育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二是落实民主监督机制。以落实群众对村级事务的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为重点,推进村(居)干部十项监督制度,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三是健全完善党风廉政责任机制。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完善责任分工、监督检查、定期报告、责任追究制度,全面落实农村反腐倡廉各项任务,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纪检、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拓宽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渠道,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的监督制约机制。四是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把对乡镇、村干部的监督考核与群众的民主评议结合起来,宣传典型,鞭策后进,形成抓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正确导向,营造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