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即墨市:强化“四个三”营造四种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山东省即墨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研究出台《关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政策,强化“四个三”举措,治理“庸懒散慢拖瞒”等行为,积极营造四种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推进”提速治慢拖,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
一是推进行政审批再提速。该市经过两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流程再造,总办理时限较之前减少2256个工作日,提速43.28%。涉及建设项目审批11个部门、30项审批事项,通过容缺受理拟保留236项中的133项要件,压缩43.64%,整体审批服务效率大幅提高,企业有关事项办理步入“快车道”。特别是在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项目审批中,有关部门仅用2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现场踏勘并出具规划设计条件,《青岛新闻》对其做法进行了播发。
二是推进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定《即墨市重点项目审批绿色快速通道实施方案(试行)》,对重点项目审批实行“容缺受理、容缺审查、企业承诺、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工作模式,推进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目前该市已对22个青岛市重点项目86个审批环节、31个即墨市重点项目进行提前介入、容缺受理、容缺审查。10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该市设立市行政服务中心硅谷代理处,集中实施有关审批权,快速高效推动国家深海基地项目建设进行了报道。
三是推进政务执法事项下沉。在全市23处镇、街区设立了代理中心,将涉及企业的办理事项逐步纳入代理中心办理服务企业。凡是涉企事项统一在镇(街区)办理,凡是市级事项原则上在市审批大厅集中办理,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到基层。下移执法职权,选取5个镇(中心社区)作为试点镇,将98项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及安全生产等56项行政处罚权下放,试点镇设立法制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中心和20至30人执法队伍,以委托机关名义实施执法行为。
“三突出”扶企发展治庸,营造开放宽松的政策环境
一是突出企业准入门槛降低。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通过试行小微企业“零首付”,推行小微企业“零验资”,放宽公司登记条件等措施,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小微企业登记范围,允许小微企业使用新兴行业、新兴产业表述行业特点。目前,该市通过开辟小微企业“注册服务通道”、“大项目通道”和实行网上登记注册等方式,为8家“零首付”公司办理注册手续,对1506家小微企业和115个重点项目进行登记注册。
二是突出企业融资渠道拓宽。积极办理“一质两押”,加强行政指导,鼓励小微企业以动产抵押、商标专用权质押和股权出质融资贷款。支持设立小额贷款、典当行、信用担保公司等投融资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融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和提供解决途径。目前,该市通过3家小额贷款公司帮助591家企业提供小额贷款6亿元,办理股权出质登记52家为企业融资11.07亿元,协调担保公司为730家企业提供担保、过桥资金22.64亿元。
三是突出外资企业服务提升。实行预约审批和大项目代办、帮办服务,对重点外资项目提前介入和跟踪服务,帮助10余个大项目办理了审批手续。主动跟踪服务,做好外商投资企业监管,先后查访30家重点外资企业,对融资困难企业进行排查摸底,并及时召开银企座谈会,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认真做好闲置厂房及存量土地排查,及时调整信息进行动态管理,第一时间为企业租赁工作提供服务。
“三规范”减企负担治散,营造安全和谐的法治环境
一是规范涉企检查行为。设定规范涉企执法的“无检查工作日”制度,确立了对企业5—25日“无忧”服务理念,要求执法部门做好“减法”,明确规定执法部门的常规检查或专项检查,相关单位必须于每月5日前到市优化办备案后方可实施,杜绝部门执法的随意性。加强网上执法及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对执法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执法全过程网上留痕、全时段网上监督,使自由裁量权由“皮筋”变“钢尺”。今年以来,全市898件次结案案件的处罚信息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
二是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在去年7月份暂停征收1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基础上,今年深入研究重点工业园区工业项目落地审批收费政策,拟定了《即墨市减少收费改革工作方案》,严格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在市民大厅设立集中收费窗口,负责投资项目收费,大厅代办窗口会同各窗口单位具体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损害企业合法权益、加重企业负担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规范涉企案件处置行为。实行涉企案件直查快办制度,制定下发《关于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促进投诉举报直通快办的意见》,从完善规章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健全直通快办机制等方面,确保涉企案件及时快速处理。今年以来,该市共核查垄断市场、强揽建设项目、非法放贷等各类涉黑涉恶线索14条,打掉痞霸类犯罪团伙3个,抓获团伙成员23名,破获案件75起,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
“三落实”优服务治懒瞒,营造完善保障的制度环境
一是落实涉企事项优质服务机制。建立市级领导与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联系服务制度,每名市级领导分别联系50家企业,采取电话直通、走访座谈、重要事项直接协调督办等形式,及时帮助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服务一户实体企业”活动,全市所有机关部门与企业结成对子,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走访。建立涉企事项24小时服务制度,整合市政府和各部门服务热线,实现政务服务热线一线通、全天候值班、预约办理,目前已下发《每日专报》165期、月通报8期、督查专报12期。
二是落实重大事项联查机制。为加快重点项目推进,6月份该市政府办会同发改、监察、财政等部门组成3个联合督查组,对今年为民要办实事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及承担青岛市办实事项目等154个重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现场督查,对推进不力、效率不高等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解决,有效促进了61个青岛市和即墨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在青岛市“双月奋战”活动考核中位居各区市首位。
三是落实效能监测和问责机制。加大对市直部门、各镇社会管理分中心督查考核力度,督促指导分中心受理和办理企业投诉,每月通报部门、镇社会管理信息事项办理情况、办结率及企业满意率。加大对机关工作中存在的“庸懒散慢拖瞒”等行为问责力度,研究制定《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当行为问责暂行办法》等规定,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不当行为实施问责;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方式进行明查暗访,善于抓反面典型,从严查处,强化媒体曝光。今年以来,该市先后给予5人党纪处分,1人政纪处分。(即墨市纪委 张建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