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打造“四个平台” 提升科技反腐“含金量”
今年以来,四川省纪委、监察厅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基础性工程,注重将科技手段融入反腐倡廉工作中,着力打造“四个平台”,纵深推进纪检监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整合资源,打造“便捷平台”
专用网络系统全面覆盖。按照“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科学建设”的思路,整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已有传输网络和应用系统,打破部门壁垒和信息封闭,建成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的高速专用网络系统,有效解决带宽不足、应用受限等问题,为全省纪检监察信息网络开辟了安全稳定的“高速路”。目前,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已全面建成纪检监察专用网络。
视频会议系统全面联通。利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在高速网络上划出专用带宽,建成视频指挥系统,与全国纪检监察电视会议系统数据对接,实现视频会议、协同办公、在线培训等多种功能。目前,省、市、县三级纪检监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全面建成,巴中、宜宾已拓展至乡镇一级,全省共建成标准视频会议室500余个。
综合业务系统全面推广。整合信访信息管理、案件检查与管理、案件审理等纪检监察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纪检监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一站式登录,办公、办文、办会等事务性工作无纸化管理,信访、案管、审理业务工作网上协同运行。今年8月系统正式上线以来,委厅机关日均在线人数137人,处理文件5138件、信访件159件、案件数据138条、审理数据35条。信访、案管、审理等业务部门全部通过系统录入和报送业务数据处理日常工作。自贡、雅安、南充等首批11个市(州)及所辖县(市、区)纪委、监察局部署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并同步开展试用。
创新理念,打造“公开平台”
坚持开门建网。紧紧围绕“宣传阵地、桥梁纽带、坚强堡垒、示范窗口”的职能定位,在认真学习、广泛调研、充分借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国内外知名网站建设和运行模式基础上,面向社会征集政务平台宣传语,全力推进互联网平台建设。11月6日,“廉洁四川”互联网政务平台正式上线,内容包括9大板块、3类资源、5种场景、31个栏目,全面展示了全省反腐倡廉的创新实践、经验成果及先进典型。
实现全员办网。坚持“网上网下一体、前台后台联动”,建立全员办网工作机制,加强互联网政务平台信息报送的保障力度、考核管理和审核把关。健全完善信访监督、快查快处、信息发布、宣传引导、应急处置等工作流程和机制,对具体可查的网络举报事项和涉腐公共事件,统一工作标准、统一完成时限、统一宣传发布,形成紧密衔接、运转有序的工作格局。
引导群众用网。通过微博、电视、平面媒体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宣传,打造网上“纪委开放日”,组织网民代表参观省法纪教育基地,形成纪检监察机关与网民群体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网络渠道交互性、时效性优势,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在线交流,现场解答网民问题,定期开展解决诉求情况跟踪报道。
多层防护,打造“安全平台”
系统运行四级防护。建设全省纪检监察中心机房,以虚拟化存储备份技术为基础,实现数据安全防护;部署入侵防御系统、防火墙、网络行为审计系统等设施设备,实现网络边界安全;将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公钥基础设施和授权管理系统应用于各业务系统,实现应用安全防护;开发全省系统涉密计算机桌面终端防护系统,实现桌面终端防护。
办案指挥实时监控。融合办案监控、视频会议、可视电话等视频图像,建设网络化、智能化的全省纪检监察高清可视系统,实现办案监控、电子笔录、物证呈现等功能,为全省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语音通话安全稳定。按照分布式、模块化、整体性设计的思路,在省、市、县三级纪检监察机关分别部署软交换平台和语音网关,实现一机两号,支持外部电话与内部电话之间自动识别和无缝转接,避免突发通讯拥堵、网络故障等问题,有效满足语音通话、会议、传真等需求,增强纪检监察系统语音通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目前,全省21个市(州)、121个县(市、区)纪委、监察局1470门电话已接入全省纪检监察内部语音通话系统。
科学运用,打造“节约平台”
信息化建设有力促进了纪检监察机关勤俭节约。目前,四川省纪委、监察厅机关已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文印用纸同比减少68.5%。去年以来,共召开视频会议43次,节约经费约500万元;全省纪检监察机关2000余门电话接入语音专线,省纪委、监察厅机关电话费同比下降20%。全面创新纪检监察工作理念思路、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努力探索信息化建设与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机融合。省、市、县三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全面建成,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自去年9月运行以来,成交金额485.93亿元,节约资金124.21亿元,进场交易项目平均节资率20.35%。巴中、彭州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研发专项资金监管和农村基层风险防控系统,实现权力监督全过程、全方位,收到了良好效果。(四川省纪委、监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