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监督本位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纪委、监察厅按照中央纪委、监察部的部署,结合省政府“让四川省成为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省份之一”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监督机制,开展政府职能转变监督检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理顺工作体制,回归监督本位
2013年以前,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组织协调机构设在省纪委、监察厅,省纪委、监察厅既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牵头单位,又是监督主体。今年6月,省纪委、监察厅按照中央纪委、监察部要求,将职责转到“对监督者的再监督”上来。
一是省纪委、监察厅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由原来的牵头单位变为成员单位,专门负责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工作越位、错位,避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绵阳、德阳、攀枝花、眉山等市纪检监察机关也参照省里模式,转变职能,准确把握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的职能定位。
二是向省政府提出建议,在行政审批清理过程中要做到“三个减少”,即减少审批前置条件、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做到“不求最少,但求最好;不求最少,但求最简;不求最少,但求最优”,重点在减少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间上下功夫,防止走形式、走过场。今年以来,省纪委、监察厅先后4次配合省审改办、省法制办、省政务中心等单位对省级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和缩减。目前,省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已从2011年的387项减少到274项。
三是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严明纪律,督促相关部门认真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体责任,冲破部门利益束缚,在简政放权中动真格,不避重就轻、放小不放大,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人员严格进行责任追究。
开展电子监察,扩展监督范围
四川省纪委、监察厅在督促相关部门减少审批事项、下放权力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一是拓展延伸行政审批网上监察范围。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全省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网上监察延伸工作。截至11月底,省政务中心、21个市(州)、176个县(市、区)政务中心、3639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已开通行政审批网上监察系统,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99.9%。省监察厅还选取了73个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作为网上监察工作示范点。目前,省监察厅正加大督查力度,加强示范点的验收工作,确保年底前有条件的县级政务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基本实现网上监察工作全覆盖。
二是创新开展行政权力运行电子监察工作。依托“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建立省市县三级联网的行政权力运行电子监察系统,对各级各类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给付、行政确认及其他行政权力,在流程规范、数字管理、网上运行、全程公开的基础上,实现实时监察、全程留痕、预警纠错、分析评估和自动问责。该系统将于明年1月投入使用。
督促整改问题,确保监督实效
一是做好行政审批办件抽查。按照年初确定在全省随机抽查100件行政审批办件的目标,通过查阅档案、听取汇报、现场勘验询问等方式,对审批件的办理情况、事项管理、承接下放等环节开展检查。先后在省政务中心、成都市、眉山市、内江市等市政务中心及部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了抽查。针对发现的问题,现场督促相关部门立即整改。
二是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纳入行政效能投诉范围,制定《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规范效能投诉受理范围。今年以来,各级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共受理投诉4613件,其中效能投诉3290件,已办结3034件,办结率达92%。10月15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在《四川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调查》中反映个别市政务服务中心存在“两集中、两到位”落实不力、人为设置前置条件、政务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省纪委、监察厅立即发函至相关市纪委、监察局,督促其对反映的内容进行调查核实,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进行问责处理,落实具体整改措施。
三是加大问责力度。今年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发现违反行政审批制度问题263个,追究责任单位103个、责任人员295人。省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接到某公司投诉某厅在其实施的监理资质行政审批中存在乱作为的问题。省纪委、监察厅高度重视,随即组织人员到省政务中心进行调查核实,发现该厅窗口存在未将审批事项实时登录、专家评审时间不明确等问题,督促派驻该厅纪检组、监察室严肃查处,并立即着手重新规范工作流程。该公司很快拿到资质证书,派专人到省行政效能投诉中心表示感谢。(四川省纪委、监察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