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三转”让纪检监察机关更具战斗力
2013年,江苏省淮安市纪委、监察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监察部“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工作部署,紧扣主责主业,创新方式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水平,促进纪检监察机关战斗力增强。
“收五指”——为了更好地出击
淮安市纪委、监察局通过深入调研,制定出台了《关于全市纪检监察系统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升履职水平的意见》,在全市掀起落实“三转”要求的新高潮:
勘核界碑,坚决把别人的“责任田”还回去。党章赋予的“三项主要任务”、“五项经常性工作”,以及《行政监察法》赋予的法定职责就是纪检监察工作的界碑。淮安对参与的协调议事机构进行梳理,凡属“越界”的工作一律撤出,经过清理,从原来参与140个协调议事机构减为参与22个。同时,调整内设机构,合并成立党风政风监督室,增设案件监督管理室,单设派驻机构管理室,调整后案件检查室增至3个,使得执纪监督力量更强,内设机构职责更优。
常态“拍蝇”,坚决不折不扣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淮安市纪委、监察局坚持“抓早抓小”,大力整治“庸懒散奢”,每逢元旦、春节、清明、“五一”、中秋等重大节假日就组织开展明察暗访。2013年,该市共组织246个督查组,开展明察暗访568次,查纠违规问题171起,处分180人次,并在全市通报6起违反作风建设规定典型案例。同时,注重机制建设,积极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
重拳“打虎”,坚决把查办案件摆在突出位置。淮安市纪委、监察局相继打出了三记漂亮的“组合拳”。一是整合排查全市线索。在全省率先创建案件质量监管平台,收录全市20余万名党员干部信息,筛选出案件线索393条。二是确保安全文明办案,出台《淮安市纪检监察干部办案守则》,明确“五条铁规”,规范办案行为,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三是加强办案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案件主办人制度,建立“办案人才库”和“陪护人员库”,举办办案队伍全员业务培训,提升案件突破能力。该市去年共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900件,其中,涉及县(处)级干部9件、乡(科)级干部101件。
“站准位”——为了更好地监督
淮安市纪委、监察局紧扣权力运行找准定位,理顺职责分工找准站位,着力构建立体式监督体系。
进行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坚持把履行监督职能的切入点从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业务检查,转变到对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上来,坚决杜绝将执法监察等同于执法检查、将效能监察等同于效能建设、将纠风整纪等同于行风管理,避免出现“协调变牵头、牵头变主抓、主抓变负责”的现象。对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及民生实事和重大项目实施“立项”监督,充分发挥职能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强化纪检监察机关“再监督”作用,建立失职责任追究、执法事项定期报告、执法廉政风险动态巡查三项制度,确保监督有力有效。
揪住权力运行的牛鼻子开展监督。深化部门权力内控机制建设,在全市党政机关推行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清理岗位职权,排查廉政风险点,完善制度防控体系;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在市直部门网站上公开办事流程、联系人等详细信息,并建立行政权力电子监察系统,全部审批事项纳入电子监察范围,确保权力透明、高效运行;围绕“三重一大”事项强化派驻监督,实行定期限时报告,并规定每份报告必须经主要领导审核同意,派驻机构负责人“签字背书”。
“树形象”——为了履职更有底气
坚持“开门办纪检”,让纪检机关更加“可亲”。推进纪检监察业务公开,完善纪委开放日制度,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走进纪检监察机关进行互动交流,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近年来,委局机关共吸纳各类涉及自身建设的建议76条。改版淮安市纪委、监察局互联网门户网站,发布市纪委、监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及联系电话;回应社会关切,第一时间发布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大活动和重大案件查处情况;优化网络举报方式,开设视频接访通道,实行网络接访24小时制,并增加“网络查询”功能,举报人可以通过查询密码,第一时间获知信访件受理或者办理的反馈情况。
坚持夯实作风基础,让纪检监察干部更加“可敬”。围绕规范纪检监察干部提名权,出台《工作意见》,做到“一把尺子量准、一碗水端平、一套制度管住、一盘棋走活”。探索建立领导班子权力制衡机制,从权力事项的配置入手,修订《常委会议事规则》、《授权工作制度》等制度,强化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坚持正人先正己,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二十条细则》,明确“六条禁令”。
坚持为民解难题,让人民群众更加信任。建立纪委委员民情沟通制度,组织开展领导班子成员深入社区乡村,增强宗旨意识,走访慰问55户低收入困难户,为企业和基层群众解决各类问题356个。制定《效能问责办法》,明确对为民办事中推诿扯皮、故意刁难等6类56种行为实施效能问责。一年来,共问责处分党员干部70余人。(孙登涛 张晶 卢束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