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偶得:激活案件中的教育元素
2014年1月的一天,重庆市南川区纪委组织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区级重要部门主要负责人,共计100余人到区人民法院旁听某单位一把手贪污受贿案庭审。
“有10多万元不是我主动要的,而是对方想以后承包到工程主动送的,不能说成是‘索贿’;还有一部分金额不能说成是受贿,就是过年过节相互送东西,应该是‘礼尚往来’……”法庭上,被告人希望通过辩护减轻处罚。
话音刚落,公诉人回应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行贿人证词证明‘你提出要给好处费’,他们才商量送的。‘礼尚往来’与受贿有本质区别,你收受人家财物之后,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是权钱交易……”
法庭上辩论激烈,旁听的一把手看在眼里,对容易忽视、易犯错误的行为有了进一步认识。
“这人干事有闯劲,对人也不错。很会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在建设美丽新乡村、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可没想到因为‘小节不保、交友不慎、盲目攀比’,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要是不违法,一个月4000多元的工资也不少,也能生活得不错。”很多人对被告人深表惋惜。
“点对点”组织党员干部旁听庭审,建立旁听庭审警示教育长效机制,仅是变案件为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
此外,南川区还把廉政教育开进了监狱,力求使案件变教育资源最大化。
近日,南川区组织工程建设领域领导干部到南川监狱实地察看监狱伙食团、住宿区、活动区、劳动区等,并听取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感受狱中生活的不易。
“最开始是接受人家邀请吃饭、唱歌,随后收受两条烟、几瓶酒,渐渐发展到收现金,而且金额越收越大,最终成为‘温水煮青蛙’的典型……”一服刑人员面容憔悴,用低沉的声音谈起“失足之痛”。
他曾是一家国企的老总,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可后因居功自傲忽视廉洁教育而“翻船”:“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听起来不要。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居然认为是‘平时工作累了,放出去耍两天’;普法考试让秘书代劳……”
台下一片寂静,大家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听其忏悔。
听了两位被工程建设绊倒的服刑人员的忏悔后,大家深深感受到:“谁不重视廉政教育,谁就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随后组织大家签订了《工程建设领域领导干部廉政承诺书》,大家都看得特别认真,不像以前有的人看都不看就胡乱签字。
“走进监狱‘身临其境’,与服刑人员‘零距离’交流接触,能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真切感受到失去自由的痛苦!”参加廉政教育的人员这样认为。
这些年,南川区变案件为教育资源,改变了过去“空洞”说教的做法,取得一定教育成效。笔者认为,要激活案件中的教育元素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精选案件,确定对象。从众多案件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深入挖掘教育元素,找准契合点,然后根据案件特点确定教育对象,“点对点”结合,切实做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二是选择方式,用好“道具”。可选择编发案件剖析通报、开展旁听庭审警示教育、制作播放警示教育片、组织到监狱接受警示教育等方式,做到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追求教育效果最大化。三是感悟教育,筑牢“防线”。通过让党员干部撰写心得体会、相互交流、创作廉政格言漫画、编排廉政话剧等,用心感悟警示教育,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照镜子、正衣冠”,及时清扫思想尘埃,筑牢廉政防线,做到廉洁从政。(重庆市南川区纪委 夏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