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招商风当刹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要求规范招商引资活动,杜绝招商引资中的恶性竞争和奢侈之风。奢华招商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招商,本应鼓励;但以招商之名,奢侈成风、浪费成性,则不能不问,不能不管。
“进京推介会”一掷千金,“赴港招商团”“众星捧月”……少数干部把招商活动当成纠“四风”的“避风港”——住的“高端”,吃的“大气”,活动“上档次”……好不“风光”。种种行为,让人心寒,令人反感。
招商领域不是纠“四风”的“法外之地”。要想不断坚持、深化、巩固纠“四风”的成果,奢华招商风必须刹住。
奢华招商风令人反感
奢华招商风“名声在外”。
《人民日报》去年8月曾经报道,一些省市赴香港招商团住豪华酒店、租顶级会场,比排场、讲阔气,有的一顿早餐人均1000元。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一篇报道“曝光”了东北某市一位副市长赴香港参加经贸交流活动的“排场”:搭乘省政府包机直达、吃住五星级豪华海景酒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以来,打着招商的幌子公款旅游、公款消费早已屡见不鲜。一权威媒体驻日记者就曾直言,国内到日本的招商团犹如过江之鲫,好一点的,事先还做些准备,将有关资料翻译成日语,带着具体项目来;其中,也有不少是借招商之名,出来公款“吃喝玩乐”的,令人生厌。
随着纠“四风”的深入,在招商活动中,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日趋规范,一般只负责场地租赁、基本饮食住宿等,不包含其他内容。为了方便“交流”,少数地方招商团的“高端”玩乐项目开始由一些老板来买单。比如,有媒体曾经报道,在香港,一些地方招商团在私密的高端会所与投资者“交流”,有的则干脆租一艘游艇,边出海观光,边“洽谈项目”。
美国《侨报》的一篇报道曾经对比过中美两国地方政府的招商活动。美国的州政府赴华招商很“寒酸”,事事都讲结果,不靠谱的招商,不会获得州议会通过的经费,州长们不会轻易出差;中国地方政府招商团表现出来的则是享受过程,能不能招到商、引到资,反而无关紧要。
招商不是奢华浪费的挡箭牌。当前招商领域的“虚火”很旺。中央纪委驻商务部纪检组曾召开过一个9省区市商务主管部门纪检组长座谈会。各地纪检组长一致认为,当前招商活动存在太多、太滥、太假的“三太”现象,奢华浮夸之风盛行。
奢华背后是政绩观的错位
有人说,不住豪华酒店、不租顶级会场,体现不出招商的“实力”与“诚意”;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也认为,只要真正招来了“金凤凰”,招待宴请的开销不过是“花小钱”。
怀着这样的理念,一些地方在招商活动上动辄一掷千金,“气势如虹”。这些行为,表面上声势很大,事实上却与倡导节俭的商业精神相违背,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第一财经日报》曾经报道,中部某县去年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招商会,近百人参与,排场颇大,但热闹过后,一名企业人士透露,这场招商会最终的引资金额仅为5万元。
一名企业家说得好,地方政府的招商不能总是“重规格轻效率、重形式轻实效、重招商轻安商”,本身没有“梧桐树”,是引不来“金凤凰”的。商人不笨,资本不傻。没有高效的行政效率、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没有可期的发展前景,再豪华的形式、再热闹的承诺,都无法让真正有实力的投资者真心实意地“落地生根”。
应该认识到,招商领域的奢华之风存在多年,禁而不止,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干部政绩观的错位。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把进出口数据、招商引资成绩当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指标”,有的直接与干部升迁挂钩,层层考核评比,导致招商领域的攀比风、浮夸风盛行。过度的招商活动,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极大浪费,不仅让负责招商的干部不堪重负,也让群众产生不满,严重影响政府部门廉洁务实的形象。
实践证明,奢华招商背后产生了不少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些违规项目,往往以招商的名义“落地”,而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对此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陕西省柞水县地处有“国家中央公园”之称的秦岭南麓,这个总人口不到20万人的贫困县,一个招商引资而来的“植物观赏苑”项目,却建成了国家禁止的高尔夫球场。这类招商项目落地“变脸”的案例并不少见。有关部门2012年查处的全国7个违规建设的高尔夫球场中,有2个就是以“农业生态园”、“山水田园生态旅游产业园”等招商项目名义建设的。
重拳整治正当时
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央对奢华招商风高度重视,屡出重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依据三中全会精神,去年年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相继出台,对招商引资等活动作出明确规范,强调严格审批,强化管理,严禁以招商引资等名义变相安排公务接待,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
去年12月,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这对于纠正干部政绩观的“错位”,解决奢华招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如果说中央对奢华招商风的整治更多是从治本和宏观上着手,那么中央部门和各地的行动则更加直接和具体。
商务部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把纠正境外招商“多、滥、假、奢”作为“四风”突出问题,列入专项整治。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对各地招商引资工作进行督查,重点检查招商活动过多过滥、铺张浪费、弄虚作假和全员招商等问题。
今年2月,中央第六巡视组在向山西省反馈巡视情况时,明确指出山西有的地区在招商引资和项目观摩中存在攀比浪费现象。
去年以来,安徽、湖南、山西、山东等省相继出台规定,要求规范招商引资活动,杜绝奢靡之风。安徽、湖南还组织开展境外招商奢侈之风专项整治工作。
今年1月,广东省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件,其中有一起是湛江市某区区长林某在区招商局局长安排下,以商谈投资业务为名,携母亲和妻子公款旅游问题,相关责任人均受到处分。
……
整治的效果立竿见影。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各地省级政府组织开展的商务领域境外招商活动平均不到3次。陕西省在港澳地区举办的经贸促进活动中,代表团人数减少60%,时间缩短2天,费用支出减少600万元,签约项目和意向投资额反而有所增加。
专家建议,趁热打铁,进一步规范招商活动,实现招商活动由政府主管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搭台、企业“唱戏”转变;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相关花费必须及时、全面公开,防止以招商之名假公济私。
据了解,商务部目前正研究起草《关于进一步规范招商引资、提高投资促进水平的若干意见》,重点加强对招商引资活动的监督指导,并形成长效机制。随着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不断完善,相信奢华招商之风必将得到有效遏制。 (记者 李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