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和: 火眼金睛揪“蛀虫”
在全县各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简称“非转经”)工作中,福建省平和县纪检监察机关紧盯有关部门监管工作的关键环节,促使监管愈加规范;畅通监督举报渠道,确保国有资产发包处置公开透明;铁腕执纪,严肃查处违纪违规分子,确保国有资产在经营中不流失不被“蛀”。
平和纪检监察机关在国有资产“非转经”工作中强化监督执纪——
火眼金睛揪“蛀虫”
黄喜祖 杨祥隆
4月4日,福建省平和县国有资产监管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启用。这是该县加强对国有资产监管的又一创新举措。
据介绍,该中心将通过建立完善账面平台、网络平台和电子监察平台,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并为产权单位办理产权划转和资产出租市场化处置提供公开、高效、便捷的服务。
“以往,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也就是我们简称的‘非转经’工作中,存在发包处置不透明甚至‘权力发包’、‘人情发包’、‘倒贴发包’等违纪违规行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或被‘蛀’,引起干部群众不满,引发矛盾冲突。”平和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张娇兴说,针对这一现象,该县纪检监察机关近年来强化监督执纪,紧盯有关部门监管工作的关键环节,促使监管愈加规范;畅通监督举报渠道,确保国有资产发包处置公开透明;铁腕执纪,严肃查处违纪违规分子。县国有资产监管服务中心成立后,他们将加强对该中心的监督,促使该中心做好监管服务工作,确保国有资产在经营中不流失不被“蛀”。
紧盯关键 促监管规范
国有资产“非转经”之后,原来业主单位的利益,是否被县里的国资部门“照单全收”?重新发包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如何管理,用于何处?
针对这些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平和县纪委、监察局先后出台《关于严格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划转工作纪律的通知》、《关于开展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经营管理工作监督检查的通知》等文件,严肃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纪律,明确纪检监察机关严格监督执纪。
在监督中,该县纪检监察机关紧紧盯住有关监管部门是否严格按照“资产底数公开和招租公开”要求,是否“摸清、集中、管好”家底,是否落实资产配置、管理、使用、处置制度等关键点。针对“2012年7月8日”全县国有资产必须全部实施市场化配置的时间节点,“60%归原产权单位、40%归县国资委”的重新招租收益分配比例,“资产增值部分全部用于县城中心城区的民生项目建设”等等,多次开展专项监督。
“县经贸系统国有资产2013年共参加市场化配置4次,48个标的总承包价从105万元跃升至近500万元。在市场化配置过程中,未发现违规操作行为。”县纪委执法室一位干部说。
据平和县常务副县长林德志介绍,目前,预计全县“非转经”的国有资产可增值至20亿元以上。而20亿元,相当于全县3年的财政收入。
畅通渠道 监督保透明
一起越级信访件,暴露出“非转经”工作中存在的发包不透明等问题,引起平和县纪委、监察局的高度重视。
“2013年初,有人说这里的门面房要高价发包,鼓动我们去上访把这件事搅黄,好让大家能低价承租。”“后来,我们听说有三四个承租户到漳州市上访。”接受采访时,该县育英小学几个门面房承租户回忆道。
当时,这件信访件被批转到平和县纪委。县纪委领导意识到,这起信访件的起因之一在于“非转经”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知晓度不高,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对“非转经”工作相关单位监督到位,避免因工作不透明而导致违纪违规行为发生。
之后,该县纪委、监察局畅通信访举报渠道,通过“县国有资产动态监管电子监察平台”、“平和举报网站”、“平和纠风之窗”网站,邀请群众监督举报“非转经”工作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同时要求各相关单位及时报告“非转经”工作中国有资产发包“公开、公平、公正”情况。制作发放《公众知晓度评议卡》、《公共资源及时公开率监测表》、《公开监督满意率测评表》近万份,调查了解群众对“非转经”的知晓度、满意率等等,促使相关单位“非转经”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纪检监察干部配合相关部门,采取集中评议、代表座谈、个别交谈等形式,邀请公众评判国有资产发包处置是否廉洁、公开、公正。
在严密的监督下,县人社局下属劳动就业中心几个店面、平和二中5间店面、教育系统下属40亩学农基地的发包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人情发包”、“低价发包”甚至向承租方“倒贴发包”等行为浮出水面并被曝光。县监察局共向4个单位发出《监察建议书》,县纪委对3名单位负责人进行了约谈。
“不怕价格高,只怕事不平!县纪委保证了公开、公平、公正,好!”在参与一次国有资产发包处置工作的测评后,育英小学一门面房承租户说。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县“非转经”的公开率、知晓度、群众满意率分别达100%、96.3%和95.6%。
铁腕执纪 挖国资“蛀虫”
国有资产姓公,坚决不容蛀虫蛀蚀。“对‘非转经’工作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必须严格查处!”张娇兴说。
2010年初,该县纪委不断接到群众举报:时任县粮食局局长的陈某元以权谋私,出资参与购买、改建国有资产,并骗取土地使用权登记,获取非法利益。
该县纪委立即会同审计局、财政局、国资委等组织精干力量调查。
经查,陈某元在任职期间,对经评估价值30多万元的粮站面粉厂,采取私下与他人串通购买、出具虚假招投标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土地使用权登记。之后,将国有资产私自改建成商品房对外出售,获取非法利益50多万元。根据其违纪违法事实,该县纪委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监察局给予其撤销行政职务处分。
县纪委铁腕执纪,又先后查处了县农办原副主任温某海私分国有资产等一批案件,挖出了一个个“蛀虫”。
“截至目前,全县已查处涉及‘非转经’工作的违纪案件10件,给予8人党纪处分。”张娇兴介绍道。
严肃的执纪执法行动,向对国有资产想入非非者发出了“此路不通”的强烈信号,违纪违规现象减少,相关的群众信访件数量大幅下降。据县纪委副书记林添华介绍,自2010年至今年4月初,县纪委共接到“非转经”有关信访件20件,其中2013年下半年以来仅有1件。
链接@短评:
在关键处发力
一言
对国有资产的监管,若有丝毫疏忽,便有可能导致其流失或被“蛀”,以致国家和集体利益受损。尤其是在“非转经”工作中,由于发包处置涉及巨大经济利益,极易出现违纪违法者将国有资产当成“唐僧肉”,千方百计要啃一口的现象。
如何保证国有资产在“非转经”工作中不流失不被“蛀”?福建省平和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紧紧盯住有关部门监管工作的关键环节,以专项监督促使监管愈加规范;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发动群众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发包处置公开透明;雷厉风行、铁腕执纪,对蛀虫毫不手软。其实践证明,在关键处发力,事半功倍。国有资产大幅增值、违纪违规现象明显减少、信访件数量大幅下降,便是有力佐证。
在关键处发力,首先要抓住“关键”。什么是“关键”?对监督者执纪者来说,“关键”就是要通过监督使被监督对象在有可能“薄弱”处不敢“薄弱”;就是要通过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促使被监督对象及时改正;就是要及时揪出违纪违法者并对其予以严肃查处、严厉打击。
在关键处发力,重点在于“发力”。在平和县“非转经”工作中,该县纪检监察机关做到了监督全方位、执纪有力度。有效的监督,营造了“非转经”工作风清气正的环境,赢得了群众信任与好评;严格的执纪,彰显出“以儆效尤”的威慑力。
在关键处发力,监督执纪才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