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万山区“三个更”将群众路线高调在线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采取三项措施,让党员干部切实转变“官念”为“民念”,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赢得了群众点赞。
收拢五指攥成拳 听取意见更重民
“有些单位、有些干部办事拖拉,有些干部官架子大,听不进我们讲的意见……”连日来,该区常委领导带头走访调研、党员干部走村窜户、驻村干部夜访农家,通过广场会、院坝会、座谈会,面对面、背靠背请群众当评委,找出党员干部存在的“四风”问题,虚心听取群众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公开承诺、做到立听立行、立行立改。
“群众的眼睛时刻盯着我们,谁要想再当那种不管事的太平官肯定行不通了。”
该区转变“官念”为“民念”,通过群众评价党员干部态度如何、作风如何、业绩如何、反响如何,倒逼全区党员干部实实在在转变作风,拜群众为师、请群众当评委,为党员干部带上“紧箍咒”,赢得了群众点赞。自活动开展以来,该区共收集到各类意见建议200余条,开展专项整治14次,制定整改措施47个,完善制度45个,新出台制度136个。
踏石有印拧成绳 化解矛盾更亲民
“哪里有矛盾纠纷、信访案件,哪里就有下访干部。”该区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调解工作的行动准则,实行“一个纠纷、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化解方案”的“三个一”责任制,开展领导公开大接访、带案大下访活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案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同时,按照排查在前、疏导在前、稳控在前的工作思路,把化解矛盾功夫花在平时沟通协调上,通过交心谈心、分类疏导、重点排查等形式对群众矛盾该办且能办的,立即办,决不拖延。对该办但一时有困难的,承诺创造条件尽快办,决不敷衍,使大量的“上访”矛盾迅速在基层得到“消化”。
“以前邻里矛盾、村民纠纷要跑到乡里去调解,现在是干部亲自上门协调解决”。 该区党员干部 “零距离”服务解难题,使一起起“剑拔弩张”的矛盾纠纷化为“风平浪静”。截止目前,全区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34起,调处成功624起,调处成功率达到98.4%,群众满意度为98.8%。
卯足干劲齐动员 服务发展更利民
“党的方针政策,要靠基层组织落实到田间地头;群众的愿望诉求,也要靠基层干部带到工作案头。”该区以 “六带头”活动为载体,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及驻村干部深入农村一线,广泛开展解难济困大帮扶活动,积极帮助群众找准一条发展路子、制定一个脱贫计划、谋划一个主导产业、扶持一个增收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截至目前,全区共流转土地1.15万亩,引进22家企业入驻园区,完成总投资2.6亿元,实现总产值2.3亿元,实现240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投入财政资金1787万元,完成118个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惠及群众4.5万余人。
“领导上星期才到我们村,这星期我们的自来水就通了”。
“农技人员给我们送种子和技术,我们春耕生产不用愁了”。
“有了干群连心室,我们是办事人好找,有事干部跑”。
该区通过“干群连心室”、“群众工作室”、“远程教育室”把案头搬到群众家门口,把服务送到群众心里头;利用远程教育举办道德讲堂,为群众搞培训、送知识、学典型,进一步筑牢了干群鱼水情;常委领导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出思路谋发展,党员干部走进田间地头、进村入户,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跑步办理民事,驻村干部蹲点驻守,结穷亲解实难,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截止目前,该区四大班子领导深入联系点开展调研走访80余次,走访群众500余人次,领导干部走访群众10000余人次,培训农村党员群众2316人次,协调项目资金80.2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260余件,办好事实事550余件。(万山区委组织部 吴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