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紧五指”再发力
——九江市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纪实
王义平 孔冬
“对143个由市纪委、监察局参加的议事协调机构进行清理,仅保留了14个;全市17个县(市、区)纪委书记均不再分管其他工作,各乡镇纪委书记全部实现专职化;对廉政和纠风、执法和效能等六个室的分管领导进行了调整;今年一季度,全市共立案216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2%,其中市纪委本级立案17件,涉及县处级干部18人,其中正处级6人,副处级12人……”
江西省九江市纪委书记杨小华向笔者细数该市纪委“三转”工作取得的成效。2013年底以来,该市纪委按照中央纪委、省纪委“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工作部署,厘清职责、找准定位、抓住核心,在不增加机构、编制和人员的情况下,进行内部挖潜、盘活存量、突出“主业”,积极推进组织和制度创新,有效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坚持高位推进,确保“转得动”
今年年初,该市市委常委会对纪检监察机关“三转”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了六项“硬性规定”:即参照中央纪委、省纪委退出议事协调机构的做法,相关工作两个月内落实到位;纪检组织全覆盖今年6月底前完成;县(市、区)和乡镇纪委书记集中精力抓好主业,不分管其他工作;保障纪检监察机关缺编率不高于当地同级机关缺编率;及时调整纪委监察局机关内设机构设置;做好巡查工作,主动发现问题。
由于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促使“三转”工作步入了“无障碍”的“绿色通道”。全市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市纪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县(市、区)纪委常委会先后多次组织集中学习和研讨,分别从“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以及“转后怎么干”等方面进行深入座谈,同时利用报刊、电视、网站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截至目前,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收集心得体会153篇。各县(市、区)党委认真贯彻市委、市纪委关于 “三转”工作的部署要求,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三转”工作。最近,庐山区委从区直单位一次性划拨10个行政编制给区纪委,并选调5名年轻干部到区纪委工作。截至目前,各县(市、区)纪委机关和纪工委缺编问题已基本解决。
坚持以上带下,确保“转得快”
“按要求调整纪委书记分工到位的县(市、区)有9个,分工没有调整到位的有3个,分别是……”这是3月上旬九江市纪委向全市各地发出的一份通报。各县(市、区)都觉得市纪委督查“三转”的力度空前,生怕抓工作“慢了半拍”成为“后进”。
今年以来,市纪委围绕进一步抓好“三转”大讨论、落实市委常委会对“三转”的6项“硬性要求”、严格落实编制人员规定等事项进行了发文重申。并对各县(市、区)纪委书记分工调整情况、纪委及纪工委编制人员情况、调整议事协调机构情况进行了通报。对于“三转”工作落实进度慢的地方,用通报形式予以督促,通过检查督导了解工作进展。
同时,市纪委主要领导先后深入五个县(市、区)进行“三转”工作督导,通过和基层干部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了基层纪委的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近两个月来,委局班子成员到县(市、区)督导工作累计33次,召开各类调研座谈会17次,保证了基层“三转”工作的快速落实。
坚持主动作为,确保“转得实”
都昌县汪墩乡纪委书记向幼初原来分管征地拆迁、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没有多少精力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乡镇纪委书记分工调整后,其主要精力回归本职,乡镇纪委很快在农村“三资”监管、强农惠农政策监督等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相关工作上发挥了作用。
为了进一步聚焦“主业”,该市纪委从清理议事协调机构入手,主动退出参与的与主业关系不紧密的临时议事和协调机构。截至目前,各县(市、区)纪检监察机关累计退出议事协调机构千余个。为有效把握市纪委机关内设机构整合和县(市、区)及乡镇纪委书记分工调整的统一,做好“合与分”两篇文章。在市纪委机关,从调整委局领导分工入手,整合内设机构;在县(市、区)纪委,明确纪委书记集中精力抓好主业,把与党章赋予职责不相符合的其他工作全部剥离出去;在乡镇纪委,明确纪委书记不再分管征地拆迁、招商引资、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工作。举办了乡镇纪委书记“三转”工作培训班,把中央、省、市关于“三转”工作各项要求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主业”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