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廉辅导春风化雨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纪委尝试将人生规划、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前沿元素融入勤廉教育,探索建设适合机关干部特点的“勤廉导师工作室”,开展小范围、特色化勤廉辅导。目前,工作室已从区一级辐射到各单位、街道、社区,成为公务员入职勤廉教育、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教育和党组织活动的首选基地。
勤廉辅导春风化雨
——常州市戚墅堰区探索建设“勤廉导师工作室”
潘峰 刘健 刘明明
这里是党员干部的心灵家园,是年轻干部的成长驿站,是正面能量的传递中心……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建立的“勤廉导师工作室”,很受党员干部欢迎。
“勤政廉政教育,触及内心的最深处,才能入脑入心。”戚墅堰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唐家中强调。据此,从2012年起,该区纪委尝试将人生规划、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前沿元素融入勤廉教育,以科学的理念、开放的态度、精品的标准,探索建设适合机关干部特点的“勤廉导师工作室”,开展小范围、特色化勤廉辅导。目前,工作室已从区一级辐射到各单位、街道、社区,形成品牌连锁,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公务员入职勤廉教育、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教育和党组织活动的首选基地,先后有3500余人次接受教育,58位年轻干部在工作室建立了勤廉档案,258位干部书写了廉政承诺书。
“1X”互动
“如果有服务对象送钱物给我,又不便当面拒绝,那我该怎么办?”在机关工作的小黄面对面向他的勤廉导师——区纪委副主任科员俞丽萍道出疑问。
“你可以按规定登记交公,也可以直接将钱款上缴区廉政办‘510’账户,账号是……”俞丽萍回答。
小黄听了频频点头,认真记录下来。这一次,小黄和结对导师谈的主要是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廉洁自律方面的困惑,他一下子问了10多个问题。
“以往的廉政教育大多是听听讲座、读读书,现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联系导师一对一交流,收获很大。”小黄告诉笔者。
戚墅堰区“勤廉导师工作室”着力转变廉政教育理念,探索改变灌输说教的形式,营造一个认知、参与、思索、互动的空间,从广而全的“桌餐式”改成自主选择的“点餐式”,推动机关干部成为自身建设的主体,形成“1X”教育模式,即机关干部是“1”,勤廉导师是“X”。
“勤廉导师工作室”设有心理辅导室,内有针对公务人员的“人机对话”心理测试系统,布置了“三感空间”、“心语树”等心理疏导项目。导师由纪委、组织、宣传等机关部门领导,以及部分退休老领导、专家学者、心理导师、高校教师等组成,目前已建有50余人的勤廉导师队伍,为机关干部开展自我教育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
心理引导
“那段时间,感觉事情多而杂,压力又大,自己很烦躁,工作效率较低,偶尔还对服务对象发些脾气。”在区服务窗口工作的孙某说到前段时间自己的表现直摇头。
当时孙某的行为,领导看在眼里,建议他到“勤廉导师工作室”坐坐,调适一下心态。
孙某刚一走进“勤廉导师工作室”就感到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走进“三感空间”,暖色的图片、漫画、经典故事、人生隽语等迎面而来,配以轻松舒缓的音乐,让人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细细思索如何更好地把握方向感、锤炼责任感、修为幸福感。
在工作室,孙某进行了心理调适,这是区纪委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心理测试系统,以“人机对话”形式开展心理训练,即时反馈结果供党员干部定期比照、及时纠偏。孙某还多次和工作室聘请的专家学者、心理导师进行了交流。一段时间下来,孙某身心放松愉悦了很多,如今在工作岗位上充满激情,领导和同事对他都很肯定。
“心理健康引导,有助于提高机关干部的勤政廉政素养。”受聘为助廉导师的常州尚源心理咨询工作室主任咨询师陶玲感叹道。工作室聘请心理专家,不定期组织开展机关干部勤廉成长沙龙,以团体辅导和日常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为党员干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调适服务,累计开展各类活动30余次,帮助一些干部走出了人际关系、焦虑情绪、职业倦怠、晋升压力等方面的心理困惑,重建积极阳光的良好心态。
自我提升
“人生是一种建设,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和最有效的力量就是你自己。”唐家中说。
在“勤廉导师工作室”,可以“DIY未来”——征集《写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下自己十年的勤廉奋斗目标,在愿景目标的引领下根植勤政廉政意识;在这里,可以培育“心语树”——每位党员干部都可以在“树叶”上写下人生感悟和勤廉承诺,互相启迪、互相激励,为廉政文化之树添枝加叶;在这里,可以体验“测试盒”——排列好的盒子藏有“玄机”,内外分别是党员干部行为规范、勤廉要求的问答和案例,来访者可以用互动的形式,反复检验廉政法律法规的学习效果;在这里,可以感受“后援中心”——秉承“观澜、分享、担当”的理念,每位来访者都可以查阅廉政资料,可以点播专题教育片,可以与勤廉导师谈心交流,近距离开展小众化、特色化的勤廉教育活动……
“我觉得这种模式很适合机关年轻干部,勤廉教育由要我学变成了我想学、我要学、快乐学。”前不久,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敏又一次来到导师工作室,“在这里,我们都建有个人的勤廉档案,每翻看一次都是对自己的一种警醒。”
“勤廉导师工作室”针对年轻干部上进心强、接受力强、可塑性强的特点,建立了优秀年轻干部勤廉档案58册。档案引入财产申报元素,既填报工资、津贴、补贴等收入情况,又填报房产及家属经商持股等情况,为加强对干部的全方位监督作出积极尝试。同时,引入风险防控元素,排查科级年轻干部岗位廉政风险265个,与防控措施、廉政承诺一并存档。
连锁推广
3月5日,区城管局20多位同志在城管局“勤廉导师工作室”开展勤廉成长主题大讨论,围绕加强队伍自我管理、廉洁文明执法等话题争相发言。
目前,戚墅堰区已在农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和基层站所建成8家、在建4家“连锁”工作室,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勤廉宣教组合载体。这些工作室保持核心元素的一致性,如统一使用形象标识,统一布置勤廉知识“测试盒”,统一播放勤廉专题教育片等。为切实推动品牌化建设,该区还通过设立专属形象标识、开通新浪微博、制作公益广告等,不断为“勤廉导师工作室”注入新的活力。
“勤政廉政,勇于担当!”常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沈斌对“勤廉导师工作室”作出如此评价。工作室坚持抓早抓小、严管厚爱、预防在先的勤廉教育模式,促成全区党员干部勤廉履职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近两年来全区机关作风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达到90%。
链接@短评:
教育模式的创新之路
郭华茹
加强廉政教育,对于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勤政廉政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常州市戚墅堰区创建“勤廉导师工作室”的实践,创新了勤廉教育模式,真正起到了春风化雨润无声的作用。
教育理念先进前瞻。“勤廉导师工作室”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积极实践中央提出的“要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新思想,充分借鉴管理、心理等学科有益成果,尊重教育对象主体地位,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前瞻眼光,富有创新精神。
教育方法科学得当。“勤廉导师工作室”准确把握宣传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特点,摒弃了灌输说教的形式和严肃呆板的形象,采取党员干部特别是机关年轻干部乐于参与、善于运用、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廉政教育,例如DIY未来、心语树、心理疏导、辩论赛等活动,提高了党员干部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党员干部成为自身建设的主体,提升了廉政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及时性。
教育机制运转有效。“勤廉导师工作室”采用标准化建设、功能化布局、规范化管理、常态化实施的连锁推广模式,将工作室分布建设在被教育对象单位,突出了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方便广大党员干部日常开展活动、接受教育,提高了廉政教育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大学政治教育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