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石城治“宴”记
既保持红白喜庆、摆宴请客的传统习俗,又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如今在江西省石城县,“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已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民俗。从请客收礼到请客退礼再到不收不送;从乡规民约到干部垂范再到习俗养成,近日记者深入该县采访,记录了这一党风民风良性互动的历程
石城治“宴”记
记者 徐华平
从遍地“罚单”到“不收不送”
“温馨提示:及时赴宴不收礼,收礼只收真情谊。”这是不久前江西省石城县一对新人为提示亲朋好友及时赴宴而特意发送的“电子请柬”。记者日前在该县采访时了解到,不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还是祝寿乔迁、宴请宾客,“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这一习俗在该县已形成多年。
石城素有“中国莲乡”、“客家摇篮”的美称,当地客家风情浓郁,一直传承着热情好客、逢喜办宴的客家传统。十几年前,请客送礼的习俗和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也曾一度蔓延。“婚丧嫁娶、贺岁祝寿、乔迁新居……那时隔三差五就能收到各种请帖,工资大半都‘随礼’了,大家把收到请帖叫做‘收罚单’。”原石城中学校长刘化尧回忆。风俗变成庸俗,人情成为负担,个别领导干部甚至借机敛财,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风起于青萍之末。这一庸俗之风于上世纪90年代逐渐发生扭转,在该县的屏山镇长溪村最早出现了“请客不收礼”的做法。“先是一些乡贤和先富起来的人带了好头,他们回乡办酒席时,乐于免礼宴请乡邻。大家发现这样做更省事、更干脆,也更能增进感情”。长溪村党支部书记赖运根回忆道:“到1992年的时候,我们村是客人来了先把礼收下,吃完饭后退掉。1997年成立了祠委会(宗祠祠务委员会),祠委会成员就带头请客不收礼,慢慢地村民也效仿,逐渐形成了风气。”屏山镇党委书记邓巧君向记者补充道:“屏山的文化底蕴很深厚,长溪村在政界、商界都出了很多人才。这些乡贤从外地回来后,对故里都有一种感恩的心理。他们借着为父母亲做寿或者小孩结婚的机会,请大家吃饭喝酒,感谢乡里乡亲对在家的父母亲的照顾,不收大家的礼。这是一个重要开端,以后就慢慢扩展开来了。”
据赣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石城县民俗学者温涌泉所作的社会调查,该县“请客不收礼”习俗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请客收礼,大家都好面子,互相攀比,这在上世纪80年代盛行;二是请客退礼,客人来后先把礼收下,否则担心客人不来,吃饭后再退礼,表示心意到就行了;三是不收不送,大家都不收礼了,各乡镇实现时间有些差异,县城约是在2007年左右开始的,2011年后基本实现红白喜事不收礼,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这一新风更是得到全面树立和巩固。
七任领导班子接力传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肇始于民间的“请客不收礼”习俗之所以能风行全县,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因势利导密切相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晓波说,石城“请客不收礼”经历了从典型引入的影响到党政机关的引导监督,再从党政机关的引导监督到推动党风政风根本性转变的过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石城县历经的七任领导班子,都对倡导、塑造“请客不收礼”新风高度重视,一任接着一任,抓党风带民风树新风,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县里都要下发文件,90年代初还对违反规定的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同时,该县还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示范带头作用,公职人员以身作则的榜样引领作用,乡贤村仕以点带面的辐射影响作用。比如,县四套班子领导就公开承诺、作出榜样,家里请客办宴,一律不惊动上下级,不邀请利害关系人,小办、简办,杜绝铺张浪费,坚决拒收礼金。“这种引导监督的力量慢慢促使整个风气朝着现在的新风转变。”
记者注意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县坚持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切入点,将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作为党员干部个人有关报告事项,进行严格规范管理,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必须向县纪委、一般党员干部必须向所在单位党组织做出书面申请报告,并郑重承诺“请客不收礼”,压缩宴请规模,严禁铺张浪费,事后还必须及时报送实际操办情况。
据统计,2013年,全县共有近30名乡科级领导干部、600余名普通党员干部将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作为个人有关事项向县纪委或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了报告。
钻“空子”的人没了土壤
好传统更要制度保障,石城县近年来以“官风正、民风清”为目标,在全县149个村(居)建立了以“五老”为核心的树新风理事会,宣传、倡导、推广清廉文明新风尚,同时通过对理事会的考核评价,进一步起到监督与推动作用。这点就连靠山吃山、干了大半辈子饮食服务行业的石城县紫金城大酒店负责人赖於添也不无感慨:“全县2013年有3000余对新人结婚,通过推行‘请客不收礼’,仅‘红包’支出就平均减少3000元以上;通过提倡‘节俭办宴席’,仅酒席消费每对就平均节省万元以上。礼数少了,支出减了,但情谊没有减。”
谈及“请客不收礼”对改进党风政风的好处,邓巧君高兴地说,“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我认为‘请客不收礼’这种风俗是对领导干部非常好的监督和保护。有些人就怕领导干部没爱好或不给机会,只要有机会就会去送。请客就是好机会。一百两百也好、三百四百也好,逮着机会就向领导表现,不收又说看不起、没人情味。现在‘请客不收礼’了,不存在谁看不起谁的问题,一些借机钻空子的人没了土壤,一些想以此敛财的领导干部也没了机会”。
移风易俗,革故鼎新。谈到石城的这一做法能否在其他地方推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朱钦军说,“请客不收礼”这一风气的形成是党风民风良性互动的结果,是可以复制推广的。其虽源自民间,但有党委、政府的引导在起重要作用。只要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然后进行合理引导,就会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
短评:
移风易俗要干部带头
滔滔
淳朴的民风不是与生俱来的。江西省石城县“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这一新风之所以风行全县,与党委、政府的因势利导密切相关。正是因为几届党委班子一任接着一任,抓党风带民风树新风,才让这一好风气形成气候,得以流行。
在很多地方,利用婚丧嫁娶、贺岁祝寿、乔迁新居之际大操大办、收取“红包”并不鲜见。这一陋习有的沿袭多年,有的成为习惯,有的披上了“风俗”的外衣,欲想破除之,单靠群众的力量显然有限,必须依靠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党和政府狠抓作风建设,遵从中央八项规定,就能带动群众移风易俗,保持新风新尚。
说一尺不如干一寸,号召再多不如主动践行。弘扬新风,更需党员干部模范带头。只有自己衣冠端正了、脸面干净了、身体健康了,才能以共产党人的清气、浩气和正气影响并带动他人抓作风、改作风、转作风。石城县四套班子领导公开承诺、作出榜样,家里请客办宴,一律不惊动上下级,不邀请利害关系人,小办、简办,杜绝铺张浪费,坚决拒收礼金。这种示范,正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境界、良好作风和节俭品德。
上风下草,上行下效。政风正,才有民风清。各地党员干部要主动践行石城县的做法,勇于打破陈规陋习,自觉以节俭为荣,以奢侈为耻,坚持以俭养德、以俭养廉,就一定能让清风长驻心间,让正气充盈社会,真正显现人民公仆的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