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纪委监察厅举办“开放日”活动——凝聚反腐正能量
7月22日上午,湖北省纪委监察厅迎来了46位客人。他们身份各异,为了掀开纪检监察机关的神秘“面纱”而齐聚一堂。
这是继去年7月首个“开放日”后,湖北省纪委监察厅举办的第二个“开放日”活动,以“深化‘三转’、正风肃纪”为主题。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展示纪检监察机关新形象,展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成效,凝聚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的正能量。”湖北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吴琦说。
经得住审视
活动于8点半正式开始。
吴琦首先介绍了省纪委监察厅的基本情况和深化“三转”的相关工作,并通报了上半年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今年1至6月,全省查处厅局级、县处级、乡科级干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7%、61.2%和78.2%,共处理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党员干部2083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20人。”虽已年届七十,但对这一组刚刚通报的数据,全国人大代表、洪湖市洪林村党委书记叶昌保印象深刻,“省纪委监察厅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反腐败工作力度确实令人震撼。”
就在情况通报的同时,这份最新的反腐“成绩单”也通过荆楚网记者余宽宏的手机上传到了“东湖社区”论坛。
据了解,今年受邀参加“开放日”的来宾,除“两代表一委员”,在武汉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基层党员等各界代表外,还有4位俗称“网络大V”的新媒体代表。
“如今新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请问省纪委监察厅有没有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打算?”在紧接着的互动问答环节,余宽宏代表广大网民提问。
“我们正在对开通微博、微信的可行性和运作模式进行研究。一旦开通,希望广大网民予以关注和支持。”省纪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回答。
30分钟左右的“记者会”上,代表们一共抛出了6个问题。“代表们提出的‘少干事就不出事’的新形式主义、‘三公消费’由明转暗等问题,直指时弊,体现了大家对党风政风建设的关心和期待,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动力。”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高金章说。
“不避讳尖锐问题,不打官腔,务实诚恳。”连续两年参加“开放日”活动,湖北广播电台记者周列克对今年新增的互动环节非常肯定,“真正展现了纪检监察机关的开放与自信。”
经得起监督
反腐败工作的成绩的确没有令人失望。但随着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将目光投向了反腐败的过程,是否依纪依法、安全文明。
“记者会”后,代表们参观了巡视办、信访室等部门办公场所,其中,办案监控和指挥中心最受关注。
这间办公室被一面玻璃墙一分为二。一侧是监控中心,8块屏幕上分别显示办案场所不同区域的实时场景。“我们对办案现场进行24小时音视频监控,将办案人员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保障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工作人员介绍说。
另一侧的指挥中心围放着8套同步设备,负责办案的领导和专家可以在此直接对一线办案人员进行指导,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而案情简单,违纪轻微,谈话对象年龄偏大、身体不好,或者主动自愿交代问题的一类案件,调查谈话则在“谈话室”进行。
除了头顶的监控设备和增设的卫生间外,这里与普通办公室并无二致。“谈话对象谈完话就能离开,而且每次谈话都必须有两个工作人员在场,确保安全。纪委办案还是挺人性化的!”武汉市委信息综合室主任方家平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拿手机拍下照片传上微博。
就在他几分钟前上传的参观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侯长安办公室的照片下,已有网友发表评论对办公室的朴素表示诧异:“挺节俭啊!”
“公开,就是要主动接受监督、取信于民。”吴琦说,“作为党内纪律检查机关,打铁还要自身硬,我们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
对得住期待
由于工作职能的特殊性,纪检监察机关在公众眼里总有些许神秘。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迅速成为全国上下的热点议题之一。一方面,党中央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决心和行动,鼓舞着民间的反腐热情愈涨愈高。同时,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决定了这场攻坚战不可能单凭纪检监察机关一己之力获胜。
“开门反腐”,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首先,作为反腐主力军的纪检监察机关得从幕后走向台前。
举办“开放日”活动,将群众“请进来”,正是增进了解的重要举措之一。
“‘开放日’活动打破了‘神秘感’,我们看到了阳光的纪检监察机关、透明的工作程序和纯朴的纪检监察干部。”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副书记龙传华说。
不仅如此,“开放日”还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了一个渠道,更直接地听取社会各界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希望‘开放日’活动坚持办下去,并不断加大开放的范围和力度。”中建三局职工火会燎期待着。
叶昌保则建议,各市州纪检监察机关也都应该“开放”,让更多的群众了解纪检监察工作,提升反腐倡廉的全民参与度。
“开放”的态度体现了纪检监察机关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代表们表示,“对未来的反腐倡廉工作,我们充满信心!”(记者 杨诗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