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山县新农合管理实现“三赢”
2006年以来,湖北省竹山县把实施新农合制度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历经10年的制度完善和经验实践,竹山县新农合在10年历程中发生“三个变化”,实现了政府系民生、农民得实惠、卫生有发展的“三赢效应”。
参合农民:变质疑“新农合”为相信“心农合” ——政府系民生
为使参合农民“病有所医、医有保障”,竹山县先后确定省、市、县、乡、村五级350家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以“一卡通”在省内定点就医可即时报销;通过各地农商行网点,参合农民异地就医补偿金经申报、审批后实现直补到卡。
为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竹山县推行“门诊统筹+门诊重症+大病住院统筹+大病保险”的新农合补偿模式,统筹兼顾了“小病、慢性病、大病、重病”等各类就医人群的健康保障。
一个个便民举措真正缓解了参合农民“就医难”:系统结算、网络审批、即时报销、就医“一卡通”……
一项项惠民政策切实减轻了参合农民“看病贵”:减免起付线、药品“零利润”、诊疗“一费制”……
在新农合实施之初,农民质疑、观望“新农合”,随着制度健康运行,参合农民耳闻目染或亲身经历,真实的感受到党委政府这“贴心”政策带来的实惠。于是,变质疑“新农合”为相信“心农合”,农民的“口碑”传递着新农合制度的正能量。2015年竹山县355025位农民踊跃参合,近1.7亿元基金为参合农民健康护航。
服务人员:变被动“要我管”为主动“我要管” ——农民得实惠
为切实维护参合农民利益,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补偿率,降低住院率,竹山县合管办以“查项目细项规范服务行为、用考核大项确保服务质量”的方式不断强化基金管理,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确定例均费用、目录外用药率、平均住院日、住院门诊人次比等四项管控审核标准,每月对管控标准进行考核,对超标的费用在基金拨付中直接予以核减。
各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控标准要想通过考核,就要做“控”字文章,须将规范意识从被动“要我管”向主动“我要管”转变,建立健全内部管控长效机制,只有把新农合的管控标准当成医疗机构内部“质控标准”来抓,主动将其服务行为中的“水分”“挤”出来,才能将违规服务行为“釜底抽薪”。
通过竹山县合管办“监督管理”,各定点医疗机构“主动控制”,参合农民不但得到了“纯净”版的医疗服务,还能享受新农合政策范围内补偿率75%以上的补偿,让参合农民真正享受因新农合管控机制健全带来的政策实惠。
管理人员:变无序“抢蛋糕”为有序“分蛋糕” ——卫生有发展
为科学管理新农合基金,确保基金安全、合理、高效使用。竹山县合管办深入调研、综合分析、科学测算,根据2015年度可用基金总量,通过认真总结前几年基金分配工作经验、充分考虑当前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考虑各定点医疗机构近两年基金使用平均值、医改后服务能力、基金管理能力、综合因素(参合人口、区位优势、群众就医习惯等)等方面作为基金预算分配的权重取值,详细编制了2015年度基金总额控制预算方案。
为体现新农合基金控制指标的公开、公正、公平性,由分管新农合工作的县长召集县卫计、财政等部门进行专题讨论,向乡镇、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发放征求意见函,广泛征求定点医疗机构和乡镇合管站的意见建议,并结合收集汇总的意见建议对基金预算控制指标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最后合理制定了年度总额控制指标。
竹山县合管办按照“总额预算、定额包干、绩效考核、分期支付、超支不补”原则,以阳光预算方式科学分配了各定点医疗机构年度基金总额控制指标,改变了以前医疗机构对新农合基金无序“抢蛋糕”为现在有序“分蛋糕”局面,使有限的基金发挥了最大效应,公平、公正、公开的新农合基金管理,确保了各定点医疗机构在规范服务中得到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