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四项工程”引领富民强村
岑巩县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能人治村、产业强村、贴心服务、联防联保”四项重点工程,打造民富村美的和谐新农村。
能人治村壮引擎。切实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培育群众“主心骨”、农村“领头雁”。一是选准“带头大哥”。结合村“两委”换届,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推进“阳光选举”,配强村级班子。在育苗选贤上下功夫,将视线瞄准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社(协会)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务工经商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将懂政策、有水平、敢闯肯干的优秀同志选拔进村级干部队伍,增强村级班子的“车头”带动能力。二是训强“发展先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采取“菜单式”培训、“上门式”服务,加强农技培训,拓宽视野和致富渠道。结合“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开展“旅游接待业务”、“思州柚标准化项目”等专题培训,组织种养大户等“土专家”、“田秀才”现场“传经送宝”;组建12支农技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发展产业,创业致富。
产业强村富乡邻。一是“金种子”创富带富。在能人党员、种养殖大户、村组干部中选拔“金种子”2135名,进行分类挂牌管理,强化辐射带动。组织130名“金种子”外出学习取经。开办“金种子”学历提升班(三年制中专学历)招录104名“金种子”开班授课,提高学历和致富技能。捆绑项目资金扶持“金种子”创建基地41个,带动近万户群众创业发展。二是党社协会“1+2”抱团发展。在水尾马家寨成立“八头牛”和“摇篮”2个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旅游协会,由村党支部争取政策、申报项目,协调农户流转土地给合作社、协会进行集约化经营,支委成员通过合法程序进入合作社和协会参与管理。农户通过土地、劳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分红。通过“1+2”带动,该村建成花卉基地300亩、蔬菜500亩、烤烟500亩、杂稻400亩、养殖基地4个、农家乐2家,走上了集产业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致富之路。三是“产业党建”催生蝶变。通过“公司+党组织+协会+农户”等方式,促进基层党建与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白岩坪省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建设,成立白岩坪村党总支,下辖塘湾、甘塘、落坑、金叶烤烟专业合作社4个党支部,与州级龙头企业(黔东南天壹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订单生产,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政策引导、土地流转、矛盾协调中的优势作用,促进农民增收,2014年,该示范园区人均纯收入达到6456元。目前,全县共建立各类产业党组织120余个。
贴心服务惠民生。着力深化作风建设,走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实施“暖心秘书”计划。为驻村干部统一配发“暖心秘书服务包”,深入开展民事代办“暖心服务”。为不误农忙生产,340名“电筒干部”共夜访群众1.5万余人次,代办各类事项、解决实际问题1300余件。二是加强“两个中心”建设。依托“便民服务中心”、“群众工作中心”三级网络建设,建立80个村级便民服务站和群众工作室,公开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开创群众办事绿色通道。实行村干部轮岗坐班、场天集中上班制度,村“三大员”每天至少安排一人到村办公楼坐班,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场天集中到乡镇便民中心上班,做到服务群众365天“不打烊”。三是开展“民事代办”服务。把证照办理、缴费报销、民情诉求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镇村两级又能办到办好的事项纳入代办范围,通过“代着办”、“领着办”、“马上办”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优质快捷服务。推行“流动公章”制度,通过现场办公,积极为群众开展上门服务。
联防联保构和谐。一是打造“和谐乡村”。制定“和谐乡村”工作方案,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打造了12个“和谐乡村”试点村。指导80个行政村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全面推行“并村强寨联户”机制,村级自治能力大幅提升。二是构建“和谐走廊”。组织与邻县的接边乡镇、乡镇之间的接边村组建立“接边地区联合党组织”,通过“信息联享、隐患联查、纠纷联调、应急联处”机制,有力维护基层和接边地区和谐稳定。(岑巩县委组织部 姚元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