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遗嘱
【清廉网】 (陈华平)2021年6月1日,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人民政府突然接到了一笔430507.5元的捐款。
捐款人名叫钱保功,江苏省昆市人。2009年已经去世。
这笔捐款是老人生前立下的遗嘱,款项来源是卖掉了老人生前的一套房子,用的卖房钱的四分之一。
钱保功生前是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儿科医生。她为什么要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均县镇捐款?而且是卖房子的钱。2009年她已经去世,为什么时隔12年,2021年捐款才到位?
这是怎样一个特殊的遗嘱?期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让我们把时光的指针拔回1937年。七七泸沟桥事件爆发,日本鬼子大举侵略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当时的湖北省均县(均县1983年改为丹江口市),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湖北省政府鄂北行署、“中国战时儿童保育院”等一大批单位进驻均县。均县当年有“小延安”之称。
1938年,年仅22岁,护士出身的钱保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加入中国红十字会第30大队,来到了均县参与抗战伤员救护和儿童保育工作。当时的生存环境条件非常艰苦,均县的老百姓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杂粮野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是他们却总是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医疗队住,把最好的食物留给医疗队队员吃,把最好的被子让医疗队队员盖。让医疗队所有人感动不已。
解放后,钱保功和丈夫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江苏省昆山市,成为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虽然远隔一千多公里,但湖北省均县山区群众的淳朴、热情、善良,以及给予医疗队的温暖帮助,始终让她铭记于心。一个20出头的小姑娘,远离家乡去往如此生疏的地方,却处处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团结抗日的热情。而当年当地很多孩子没衣穿、没书读的场景,也一直萦绕在她心头。遗憾的是,由于路途遥远和身体原因,钱保功一直没有机会再到均县去看一看。
2005年,已经90岁的钱保功,身体越来越来差。她感到去日不多。当年抗日战争时期在均县的一幕幕时常浮现在脑海中,感恩那片土地,感恩那片土地上善良的人民。没有他们的无私支持,哪里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能再等,有生之年必须感恩回馈。于是她瞒着家人立下了一份遗嘱:等她百年之后,将自己的一套住房卖掉,将所得的四分之一的钱捐赠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北省均县那个她一生忘不了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高家桥,用一些微薄钱财捐献给那里的希望工程以略表心意。委托她四个儿子来完成这个遗愿。立下遗嘱后,老人打电话让公证员上门公证,这份遗嘱生效。
为防止后人找不到当年的地方,钱保功老人还在2005年9月9日写下遗言:“湖北省均县山区,离武当山60华里,离土桥镇5华里,那个地方叫高家桥村,那里群众有恩于我”。
2009年12月,钱保功老人安详地去世了。
2018年,钱保功的子女们搬家整理衣物时,才发现了这份尘封了13年特殊的遗嘱。
卖不卖房?捐不捐款?要知道,在昆山市区,一套房子至少100多万元以上。老人的四个子女都已是高龄,对房产交易买卖环节也不熟悉。母亲欲捐赠的地址是湖北省均县高家桥。为了找到这个地方,他们费尽周折才知道,高家桥因修建丹江口水库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早已沉入水底,当年那些帮助过母亲的人早已搬迁,地图上再也找不到高家桥这个地名。而且均县在1983年又改为丹江口市。怎么办?这房卖,还是不卖?捐还不捐?
钱保功的四个儿子和家属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也有提不同意见的,他们说,老人已经去世,距老人在高家桥生活的时间也过去七八十年,高家桥当年帮助老人的人可能都不在人世,高家桥也永远被丹江口水库淹没了,况且,四个家庭也都不是很富裕。完全有理由不卖房,不捐款。钱保功的的子孙们经过热烈讨论,最后决定:尽管大家都不富裕,还是完成老人家的遗愿,卖房捐款!捐到哪里呢?老人在遗嘱里说高家桥离“武当山60华里,离土桥镇5华里”。老人的子女们经过多方查询,高家桥这片水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
3年多时间,钱保功的儿子们完成了卖房等程序。2021年“六一”前夕,钱保功的两个儿子带着老人的遗嘱和公证书,来到昆山市慈善总会。在慈善总会、人民法院等部门的帮助下,他们最终与均县镇人民政府取得了联系。委托慈善总会将房产出售后金额的四分之一捐往均县镇,用于希望工程。
捐款后,钱保功的儿子萧新中,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他说:母亲,你的遗愿我们四个子女已经帮你完成了,我们将继承和发扬你的遗风一代代传承下去,如果当地希望工程有需要,我和兄妹们愿意追加善款,为均县镇的孩子们多作一点贡献”。
困苦中的善良是壮美画卷。患难见真情,风雨见人生。抗日战争时期,生活艰难。然而,老百姓硬是把房子腾出来了,硬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了。钱保功老人在遗言中说:“他们虽然贫困,不贪利不贪财,使我感动不已”。
就这短短的十八个字让钱保功一辈子记住了均县高家桥这个地方。
这短短的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均县人民最原始的纯真与善良。
这短短的十八个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抗日英雄的爱戴拥护。
这短短的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儿女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虽然高家桥这个地方没有了,当年的群众也可能都不在了。但老人有遗愿,感恩那片土地,就一定要实现她的愿望。卖房,四十多万元的捐款,三年多时间的来回奔波,书写了人间大爱和大孝!
生命的尽头反哺恩人是美丽感恩。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忘他人点滴之恩,这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反哺善良,就是对善良最好的激励,就是对社会文明最好的担当。老人卖掉房子捐款,彻底、纯净,是把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全部打造成了精神财富。卖房捐款的故事,必然成为家族后人的自豪。
践行老人遗愿望是美德赓续。家人践行老人的遗愿,是对老人生命的最好尊重,是对美好家风的打造,是对社会美丽风尚的弘扬。美德赓续,风尚流行,需要的就是这样脚踏实地去践行,一代又一代人让美德赓续,让善良成为永久的风景。
钱保功的遗愿,既是一个普通人感恩之情的体现,也是一个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最好表达。
钱保功老人的遗愿和子女们的善举,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必定会在丹江口市所有校园中传播,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滋养
悠悠历史,平凡人的善良故事如浩瀚星辰;泱泱中华,普通人的道德追求赓续传承。中华为什么美,中国为什么大,中华文明为何能够奔腾不息不断向前?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平民故事告诉了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的根本原因。美丽感恩善良,美好赓续传承。文明的步伐,发展的脚步,必然昂扬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