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惩防腐败动作频频 直指新动向旧痼疾
公车专项治理、晒“三公”支出、严明换届纪律、预付卡实名制、加强 “一把手”监督……进入2011年,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动作频频,不仅对沉疴痼疾不断加力,同时直指腐败新苗头、新动向。
力求以反腐实效取信于民
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说,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舆论认为此番表述凸显出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而与此呼应的是年初中纪委全会上,胡锦涛强调要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抓住热点、破解难点,集中力量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民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今年反腐部署的突出特点。
中纪委全会提出,今年要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努力遏制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的势头。同时,今年,地方各级党委开始集中换届,要严明换届纪律,加强对选人用人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惩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和突击提拔干部等行为。
“三公”消费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今年,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要求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并要求今年6月会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
财政部6月27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2010年中央决算报告,在中央公共财政支出决算情况的说明中,公布了汇总的“三公”支出情况。
根据报告,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 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合计94.7亿元。其中,出国(境)经费17.73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61.69 亿元,公务接待费15.28亿元。
对于公务用车治理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要抓紧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车管理改革,今年拿出改革方案,在一些部门试行。
针对当前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存在利用购物卡送礼行贿的不正常现象,商业预付卡管理新规5月下旬出台,确定了购卡实名登记、非现金购卡、预付卡限额发行制度等,同时明确收受预付卡不上交的,以收受同等数额的现金论处。
新形式犯罪折射出反腐新动向
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日前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当前中国的腐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由收钱收物的“硬腐败”发展为接受各种服务、旅游出国等“好处”的“软腐 败”;由个人捞钱的“小腐败”上升为集体福利、挥霍公款的“大腐败”;由内资企业的“内资腐败”发展为外资企业参与商业贿赂的“外资腐败”;由一人出事的 “单案”扩大为一揪一串的“窝案”。腐败现象呈现出群体化、高官化、巨额化、期权化、潜规则化、国际化和新型化七大特点。
亦有反腐专家分析说,受转型期制度体制机制的缺陷感染,腐败客体呈现出新的变向和特征,突出表现为权力“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勾兑演绎,攫取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动产和不动产、有形的和无形的利益,腐败现象逐渐向现代“三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演变,腐败手段智能化、腐败形式隐秘化、腐败收益虚拟化的特征日趋明显。
对于反腐败新情况新问题已引起了纪检监察部门的高度重视。譬如,针对“权力期权化”现象,去年3月出台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明确规定不得在“离职或者退休后三年内,接受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聘任,或者个人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还规定了违反该规定的具体责任。
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日前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重点抓好反腐新规的贯彻执行。同时,严肃查处违纪问题,防止“权力期权化”问题的发生。
而对于广受各方关注的“贪官外逃”现象,吴玉良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腐败分子外逃的问题,大力开展境外的追逃和追赃工作。近几年已经通过引渡、遣返和司法协助、警务合作等国际执法合作的方式,将一批逃往国外的腐败分子缉拿归案。
与此同时,防逃网络也在逐步建立,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腐败分子利用外国投资移民政策获取身份、转移赃款等问题加强了防范工作。
吴玉良并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健全国家工作人员出入境登记备案和证件集中保管的制度;加强资金监测,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活动;加强国际执法合作,将腐败分子缉捕归案。
互联网助力反腐倡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普及,“网络反腐”力量日渐成长壮大,成为民间反腐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批贪官经由网上曝光后落马,并得到法律严惩。而微博的兴起,则促使更多网友参与到网络反腐之中,不断出现的“防腐微博”逐渐成为贪官现形的重要平台。
长期研究反腐败的学者杜治洲分析说,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可以搜集到腐败分子较多的腐败证据,且传播迅速,一旦证据被曝光,网民会不断进行转载,产生极强的放大效应,短时间内便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且,网民也是中国最大的虚拟而有现实力量的“压力集团”,网络上的热议会给相关部门以较大的压力,推动查办案件工作的进度,提高腐败行为被调查的概率和查处的速度,也增强了对事件查处的透明度。
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也表示,中央纪委监察部门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中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窗口,注意核查从新闻媒体和网络舆情反映出来的案件线索,重视发挥包括网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民间反腐力量崛起,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但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健全的法制来精心培育。所以,尽管民间反腐的监督作用正在显示特有的威力,但是对它的质疑声一直如影随形。
专家认为,尽管民间反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进步,但不可否认时常发生诬告、诽谤、干扰案件侦办的错位,甚至出现招摇撞骗或敲诈勒索等现象。一些人可能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就断然定性,泛滥的“道德审判”有可能演变成“民意暴力”。
此外,民间反腐可能因信息不准确而导致被公开者的隐私权受侵犯,可能造成诬告、诽谤、侵权、招摇撞骗等负面影响,将置民间反腐于民意审判的尴尬境地。
专家认为,要让民间反腐保持良性发展,关键在于政府职能部门及时介入,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及时沟通的良好关系,并加强监督管理,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民主监督。既要对民间反腐力量加以扶持,也要对不负责任的言行进行管理,形成民间与官方密切合作、共同打击腐败的力量。
刘志军案引关注 “一把手”监督加力
今年以来,高层多次强调反腐形势“依然严峻”,腐败行为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舆论指出,对于未来的反腐败工作,在深层次改革方面,要表现出决心。
有学者认为,解决“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是反腐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未来需要积极地去试点、去推行、去实践的一项工作。
今年2月份,原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因涉嫌严重违纪落马引发广泛关注,中纪委表示,刘志军被查处说明反腐败力度、对“一把手”的监督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作了进一步明确,同时对审计对象范围进行了扩展,涵盖了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因应此规定,今年7月1日审计署公布的 “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将深入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其中明确说,将不断深化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在对副省级城市党政主要官员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试点的基础上,探索省级党政主要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
分析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级别不断提高,凸显中央已将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纳入反腐倡廉的视野,是反腐败工作一大进步,上述审计规定的出台也为下一步的反腐工作提供了一部可操作性较高的法规。
中央党校反腐专家林喆表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完全建成,最终还是需要一部反腐败法。多位专家表示,未来反腐的关键,在于能够科学地分配权力,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且得不到有效制约的状况。
“十二五”规划纲要专章对于未来5年反腐倡廉工作作出部署,其中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