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家违规高尔夫球场的背后
200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曾下达明确禁令,停建所有的新的高尔夫球场项目,至今未解禁,相关主管部委随后还陆续下达了近10个禁令。然而7年过去,各地仍建设了400多家高尔夫球场,在土地资源极其稀缺的北京市,球场就多达70家。有专家认为,鉴于我国高尔夫运动需求与日俱增,可将公众球场作为建设的主要方向,让违规高尔夫球场部分地向公众开放,使它们具有公益性质,以此避免浪费。(《人民日报》6月20日)
这真是一组脸红的数字——7年10条禁令,600家球场10家合法。一纸纸禁令,非但没有遏止疯长之势,反而像吹响了竞赛冲锋号。各地闻声而动,你追我赶。只留下条条禁令,面面相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客观而言,关于高尔夫建设在土地、环境、污染、水资源方面的影响,学界和舆论一直有分歧。当然,囿于专业,普通民众的利弊分析,不会有太多数据支撑,最多是一些模糊印象。所以,高尔夫的是与非,本就有待相关专家在科学论证并广纳民意后,将平衡了各方诉求的专业意见导向决策层,作为公共政策依据。而意见一旦被采纳,并最终形成具有行政或司法效力的政令法规,那么其现实执行,就应不折不扣地体现规制威严。
谁给400多家黑球场上了假户口
据调查,这400多家球场大多是打着体育公园、生态园、休闲园、绿化项目等旗号,绕开国家部委的审批而顶风兴建的。一些规模较大的高尔夫俱乐部在国家工商总局办理了登记手续,经营范围却不包括高球球场运营,而是会议服务、文体用品销售等业务。也就是说,这些逆禁令而上马的高球球场项目,为规避禁令而在注册、报批等环节提交了不实资料,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但这样的迷惑性,“威力”当真如此之大,以至于7年来不仅骗过了所在地地方政府,而且连频繁启动综合治理和督办的国家主管部委也忽悠过去了?国土资源部可以利用卫星查获基层地方违法占用耕地的情况(有些个案涉及占用土地面积并不大),却不能检测出数百处规模更大、违法建设的高球球场?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数月前,《中国经营报》曾在相关报道中援引高尔夫业内人士的说法,将高球球场禁令及其执行概括评价为“禁而不管”。也就是说,有关部委及其各地下属机构只负责禁止一切名义上的高球球场项目(不能叫这个名字),至于球场投资者为蒙混过关而使出的各种拙劣变通招数,则被前者们有意无意放过——历次督察调控均“只打雷不下雨”。
需要指出的是,禁而不管不仅是懒政的典型体现,也高度扩张了禁令执行部门的自由裁量空间,将违规建设和运营的高球球场积累到一个惊人的数量,由此造成“贵族运动”挟持国家政令法律施行的既定事实态势,十分危险。在我看来,在谈论如何调整对高球运动、高球球场、高球产业的管理政策之前,国家应先行严查7年来对违规高球球场禁而不管的部委和地方责任官员,让已建成运营的“黑户”球场项目按规定补缴球场排污费用、承担经营超出登记范围的违规罚款并限期完善环境监测设施。(红网/郑渝川)
400多家违规高尔夫球场为谁而建
600多球场,10余家合法,令人大跌眼镜。换言之,那些张贴公路两边的“高尔夫度假村”广告、那些毗邻在高档居住社区旁边的“高尔夫乐园”,原来多是违法违规之身。高尔夫球场之热,随处可以窥斑见豹。比如海南陵水是全国唯一一个位于沿海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而按照《陵水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图(2005-2020)》标注,该县规划建设的高尔夫球场就有9个之多。与高尔夫球场建设之狂热相匹配的,是相关领域的诸多乱象。
6月13日《中国青年报》消息说,两年前,海南省某自治县的新星农场20户农户的土地使用权被收回,在未达成补偿协议的情况下,承包地上的果树及别墅被强行拆除,在这块地上建设的项目披着的是“体育休闲中心”的外衣,其实质却是一个占地达2500亩的高尔夫球场,此般现状,很难令人想象:近10个针对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禁令是如何被架空的。
关于高尔夫球场祸福之争早已有之,其负面效应不言而喻:比如一般而言,建设高尔夫球场要将原先土地上的植被置换成专用草坪,还要持续不断地施肥及喷洒农药。高尔夫球场占地广,占用粮田,破坏耕地,而且高尔夫球场耗水量大,再加上每年喷洒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的农药高达50多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单一的大量的草坪和草种不仅不会产生人类所需要的氧气和水分,在长时间的累加后还会放大负面效益。
即便抛开这些负面隐忧不谈,令不行禁不止的高尔夫球场,就像消解政策公信力的蝼蚁,数年如一日地溃坏着公共利益之堤。违法不究比无法可依更为恶劣,因为前者不仅昭示着“法”之脆弱,更显露着秩序上的硬伤。据说违规球场大多是打着体育公园、生态园、休闲园、绿化项目等旗号建设的,那么,这些李代桃僵的项目究竟是如何被批准立项的?高尔夫球场建设尚且如此,其他规划建设上难道就一应干净透明?“欺上瞒下”的高尔夫球场究竟为何畅通无阻?
400多违规高尔夫球场为谁而建?其实,这个问题指向的并不是这项“贵族运动”的需求者,而是商业暴利与土地财政的暧昧下、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珠胎暗结的一场权力交易。禁令之后、问责乏力,失职渎职稳如常态,“高尔夫球场”之殇,又何止一场利益的游戏?(新华网/邓海建)
从高尔夫禁令成浮云看土地保护之殇
这使我想起近期发生的几件事情。19日,我驱车带领从老家远道而来的岳父母参观游览我工作居住的中原某省会城市新区,我滔滔不绝给二位老人介绍新区是多么漂亮,绿地、湿地、湖泊、运河、桥梁等设计是多么的前卫。本想二老应该应声附和表示赞叹、赞美,然而,他们却问我:这么大地方原来都是耕地吗?听到我肯定回答后,二位老人忧虑地说,占用这么多耕地,多浪费啊,子孙后代吃啥啊?我国耕地本来就少啊。听到二老话语,一阵痛楚掠过心间。这使我想起了一次我到一个地级市调研,临近结束时陪同人员非要带我到该市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前广场去看看,说是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到达后着实吓我一跳。站在广场中央看市委市政府大楼宛如一座小平房,空旷的大广场确实比天安门广场大得多。两边各有一块巨型电视屏伫立在空中,据说只有上级大官来了才播放,平日里难见声影。陪同人员介绍说,这原来都是上好的农田菜地。市县朋友早就告诉我现在各级政府都在跑马圈地,抛弃原来老市区、老县城纷纷建设占地面积惊人的新区、新城、新开发区等等。这下可谓眼见为实了。
从确定18亿亩耕地红线后,中央政府出台的保护耕地文件、制度甚至法律非常之多,比如:仅限制高尔夫球场建设就多达10多项禁令,特别是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叫停了新高尔夫球场建设。然而越叫停越多,出台禁令越多高尔夫球场建设越厉害,吞噬土地越严重。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有近600家高尔夫球场。而2004年叫停建设以前,全国只有170家。也就是说,禁令之后全国又建了400多家,占总数的67%。这说明10多项禁令完全形同虚设,基本成为一纸空文,甚至助长了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因为,禁令下发后,一个、两个、三个、更多个高尔夫球场出现后,没有被处罚、被处理,那么,示范效应就迅速传递开来,大家都开始比禁令出台以前更加疯狂建设,最终是法不责众、令同虚设。
高尔夫球场建设10多项禁令遭遇如此命运,那么,其他耕地保护措施更不用多说了。建设新城新区风起云涌,建设大广场、大游乐场、大开发区正在无情蚕食着土地。开发商也不甘落后,一座座豪华酒店、别墅群正快速占领大片农田。号称要实行最为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竟然演变成为最松懈、形同虚设、一纸空文的保护政策。这保护耕地一系列制度、文件、办法在强势的地方政府、开发商、财大气粗的官商勾结面前都已经成为一堆废纸。然而,对于弱势的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兄弟却是非常严格的。农民兄弟想盖房,申请宅基地非常之困难。
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剩18亿亩多一点,人均不过一亩三分地。如果再这样下去,真应了老人所言:子孙后代吃什么?我们不是缺制度、办法,而是太缺执行力了,往往是为管而管、为制定制度而制定制度,制度一出就完事大吉,执行结果如何没有部门跟踪,就是跟踪也被强势当事者三寸不烂之舌一游说就彻底溃败下来。比如:高尔夫球场建设禁令就是如此。这次如果不是媒体曝光出来,国土部等监管部门会自动公布这么令人震撼的真相吗?
既然媒体已经曝光出来,希望国土部等部门坚决处理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问题,把所有违规高尔夫球场先停下来,然后严肃处理,该还田耕作一定要还田耕作。一定要对违规责任人依纪依法坚决严肃处理并且在公开媒体曝光。重拾百姓对管好耕地的信心,否则,党和政府公信力将会受到重挫。(北京青年报/余丰慧)
应“零容忍”对待违规高尔夫球场
“树欲静而风不止”。禁令之下,各地高尔夫球场项目仍然争先恐后地顶风上马。难道国家“封杀令”只是一纸空文吗?非也。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顶风上马者,只须耍点小手段,给高尔夫球场披上乡村体育俱乐部、体育休闲俱乐部、群众体育中心等“马甲”,就可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正言顺地开展“贵族运动”了。比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建在生态治理区内的高尔夫球场,就是披上了“新农业园建设项目”的“马甲”,才有了合法的伪装;又如,云南石林紧邻世界遗产保护区、占用农田数千亩的高尔夫球场,也是披上了“民族生态运动场”的“马甲”,才得以蒙混过关的。
现在再来复述占耕地、毁山林建高尔夫球场的严重危害性及违法性,显然是多此一举。笔者甚感疑惑的是,为什么只要给高尔夫球场披个“马甲”,就可以蒙混过关,而且在各地屡试不爽?难道我们相关的管理部门都是色盲组成的?相信我们相关的管理部门汇集了社会精英,也相信他们都生了一双慧眼——高尔夫球场披上个“马甲”,他们一样能识出“庐山真面目”。问题是,即使识别出来了,他们也不能指证、揭发出来,更不能去阻止。因为高尔夫球场是本地的“贵族”,是地方政府的“财神爷”,他们非但不能“得罪”,还得暗中保护;再说,把高尔夫球场项目给“查禁”了,地方的税费从何而来?
如此来看,不拿地方保护主义开刀,不砸碎管理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链条,高尔夫球场仍会有禁不止。还有国家有关部门不能禁令一下就高枕无忧了,要组织经常性的巡查,对于违法在建的项目及时喝止。更重要的是,对禁令之下顶风上马的高尔夫球场,应坚决实行“零容忍”,一律予以取缔,别再给其预留“整改、规范”之类的灵活操作空间,放虎归山。否则,惩戒手段不硬,便有更多的高尔夫球场顶风上马,去挑战国家法令的公信力。(法制日报/张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