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围绕中心强服务 强化监督抓落实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纪检监察机关紧密结合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际,主动融入、深度融入统筹城乡发展生动实践,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原则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始终,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和纪律保障。
在完善新型治理机制中发扬和扩大基层民主。2003年以来,成都市全面推行以乡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制度、开放“三会”(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人大常委会)制度和社会评价干部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实践,于2007年底进一步确立了“三分离、两完善、一加强”(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分离、政府职能与自治职能分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为核心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特别是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村级组织与农民经常性沟通的重要制度,分别行使村级事务的议事决策和监督执行,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决。
在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提升行政效能。成都市从2003年开始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和实施部门权力编码管理,编制公布了49个市级部门和单位7437项行政权力清单,清理和规范审批流程,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同时,按照“两集中、两到位”(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该内设机构向政务中心集中;部门将行政审批权向政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中心办理到位)的要求,全面推行企业市场准入并联审批和投资建设项目分段式并联审批,实行企业市场准入并联审批和集中年检制度,规范精简前置审查和服务事项。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社会评价制“四项制度”,加强效能监察和电子监察,实现了市、区(市)县、镇(街)、村(社区)与省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四级联网。2010年,先后查处影响行政效能案件12件,对13名党员干部进行了问责。
在落实城乡统筹共创共享机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成都市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推动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创业工程和就业培训行动计划,实现成都全域比较充分就业。推行城乡居民一体化养老医疗保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制度,推进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转接。目前,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00多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97%;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24万人,其中,农民参加养老保险78.5万人。推动和建立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完善“三农”投资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产权为纽带,以农户自愿联合为基础,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劳务公司等新型市场经济组织,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完善农村产权集中交易、有序流转和抵押担保等制度,如1.8万户地震灾区农民利用宅基地使用权以及未来灾后重建预期房屋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7.3亿元,较好地解决了灾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自筹资金难、融资担保难、产业化经营难等问题。
在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中回应社会关切。近年来,市纪委、监察局领导包案解决信访问题47件。2010年,市、县两级信访总量、重复访、集体访同比下降24.0%、47.4%、32.9%,越级访逐年下降。切实加强执法监察和纠风治乱工作,加强对落实“两减免三补贴”、耕地保护等助农政策的监督检查,完善补贴资金发放办法,全面推行惠农资金“一折通”制度。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土地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切实加强对中央扩内需促增长和灾后重建重点项目的后续监管,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网和救灾资金物资公示网,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的立项、审批、招投标、项目进度、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等情况即时、全面公开,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目前,已公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5700个,实现了灾后重建高效、廉洁,确保夺取灾后重建全面胜利。
在深化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中密切干群关系。2003年以来,成都市先后开展整治基层干部“不在状态”,认真治理“好人主义”、贪玩好耍“两好”现象和“庸懒散”问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完善领导干部随机调研工作制度,要求每名领导干部每年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调研,落实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及时发现问题、推动问题解决的机制。加大作风督查和问责力度,2010年,对46名市管干部进行了提醒谈话,5名市管干部因不胜任现职工作被免职,对188个单位、361名基层干部进行了问责。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为重要内容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扎实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作者徐季桢系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