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初探
一、从总体上讲,近几年来,经过“三讲”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能够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称赞。但是,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作风问题,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缺少创新精神,在行业服务工作中,思想保守,敏锐性不强,过于注重专业,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注重学习,在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理解不深入,积极性不高,缺乏应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服务意识不强,在组织领导事业发展中,缺乏应有的全局意识。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从干部自身角度讲,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抓得不够,少数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不高,缺乏大局观念,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很好地起到表率作用。个别干部存在“官本位”思想,“民本位”思想比较淡漠,干工作,想问题,深入基层不够,不能做到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实事,不能深入基层解决实际存在的工作中的问题,有时脱离实际,缺乏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从单位管理角度讲,一是管理力度不够。虽然制定有各种规章制度和规定,但有些执行力度不够,约束力不够强,对违反制度和规定的干部,有时批评教育不到位,处理的力度不够,没有起到应有的惩诫作用。二是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个别干部缺乏危机感,进取心不强,工作消极被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不良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从干部管理上讲,不能严格执行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因工种和分工不同,业务性质不同,很难定量定性考核。部分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科学性不够。目前推行的岗位目标责任制,普遍存在着定性内容多、定量标准少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评判尺度和标准,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尺度难掌握、工作政绩难认定,客观上给准确衡量干部政绩的优劣带来了困难。
领导干部的作风绝不是小事。对个人来讲,作风是思想、修养在实践中的反映,体现了领导干部的党性觉悟、道德境界、情操格调。领导干部有好的作风,处世干事才能把握分寸,为官从政才不会懈怠。否则,做人为官都容易跌跤;对一个单位、部门来讲,领导干部作风是无形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作风好了,其人格魅力就能潜移默化地带出好的风气,无形中约束下级不会恣意妄为,而且也利于领导和管理,批评也好,教育也好,处分也好,都能够挺直腰杆,理直气壮。作风不正,领导干部就会失去威信,从而失去领导资格;对一个地区来讲,领导干部作风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领导干部有好的作风,就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反之,不但难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且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甚至激化社会矛盾,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二、对于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红河南部地区来说,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弘扬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紧迫。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红河南部地区发展总体上比较落后,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我们在“硬件”上比不过别人,必须在思想作风、精神状态等“软件”上下硬功夫,才能补足“硬件”方面的不足。如果没有扎实过硬的作风,满足于工作的一般化,就只能永远落在别人后面,而且差距可能越拉越大。
我们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比较低,不少人还没有摆脱贫困,群众特别关注领导干部能不能与大家同甘共苦。领导干部只有发扬良好作风,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得到群众的信任,带领群众艰苦创业,齐心协力创造美好生活。
当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各级领导干部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州委要求,我们既要努力加快发展,也要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既要着眼于解决事关群众安居乐业的突出问题,也要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领导干部以良好的作风去抓好落实,将上级的要求和部署变成具体行动。
毋庸置疑,我们与发达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差距。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转变思想作风放在第一位,坚决克服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小富即安的懈怠思想、自甘落后的平庸思想、得过且过的懒惰思想。
领导干部必须奋发有为。红河南部地区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我们要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不被边缘化,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人人以发展为己任,多思发展之忧,多谋发展之策,多出发展之力。 加快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敢闯敢冒、敢争敢抢。如果满足于当太平官、清闲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我们就无法改变欠发达、欠开发的状况,更谈不上赶上先进地区。只有涌现一大批勇于思考、敢于探索、善于创新的闯将,锐意进取、抢先争位,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我们的事业才大有希望。
对领导干部来说,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是增强党性、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能力、指导工作,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应付检查。领导干部要联系实际学、针对问题学,在学习中思考和研究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这样才能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指导工作才能指导到点子上。
加快地区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靠喊口号是行不通的,必须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做事。群众最反感的就是领导干部“拿钱不干事、当官不作为”,只图“虚名”,不练“实功”。
领导干部干工作、办实事,要抓好落实。抓落实,决心要大,不为困难所吓倒,不为非议所动摇;过程要细,不能只当“二传手”、不当“扣球手”,要具体研究一件事应当怎么去办,谁去办,什么时候办到什么程度,一切都要落实。对于关系全局的大事、难事,领导干部必须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亲自推动,才能确保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领导干部干工作、办实事,要讲究效率。高效率、快节奏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如果拖拖沓沓,按部就班,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要见事早、行动快,认准的事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要建立有效的办文、办事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坚决克服慢运作、紧上报,把“慢件”拖成“急件”、把“易事”拖成“难事”、把“简单事”拖成“繁杂事”的疲沓懒散作风,使各个岗位都高效运转,适应当今的社会节奏。
干实事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奋斗过程。讲空话很轻松,干实事就要吃苦。只有发扬吃苦的精神,拿出一种拼命的劲头,直面困难和矛盾,劈开荆棘、踏平坎坷,才能做出不凡的业绩,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既认真干事,又团结共事,这是领导干部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在红河南岸这样欠发达的地方干事,力量尤其不能分散,尤其要高度协调、形成合力,如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那就什么大事也办不成。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把工作置于全局之下来谋划、来思考,齐心协力抓大事、攻难事、办实事。
是心系群众、服务群众,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谁为群众办了好事,谁没有办,谁办事尽心尽力了,谁没有尽心尽力,群众心里最有数。领导干部只要老老实实为群众办事,就一定能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能够做到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患难与共。
三、 转变领导干部作风,必须首先抓教育。作风问题说到底是个党性觉悟问题。要建立经常性的学习教育机制,进行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就一定能打牢良好作风的思想基础。
转变领导干部的作风,必须加强监督。事前的监督和防范,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认真落实好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这样,领导干部的作风就一定会有明显好转。
转变领导干部的作风,归根到底是要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要创造机会,让有才能的同志将抱负和才华充分表现出来。要形成良好的机制和氛围,真正解决反贪治庸防懒的问题,对那些因勤奋干事得罪人或遭受嫉妒的干部,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支持和保护,不允许出现“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现象,对于得过且过、奉行好人主义的干部,要予以批评教育,促其改正。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干事的过程中锤炼出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考验将长期存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领导干部要按照“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要求,把作风建设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每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养成改进作风、提升自我的良好习惯,努力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必将促进政风、带动民风、开创社会新风,那将形成多么大的精神力量、发挥多么巨大的作用啊!如此,我们定将生机勃勃,大有希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步伐必然会迈得更好更快! (元阳县广播电视局 林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