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领导作风重点是要克服形式主义
当前,形式主义存在于领导工作之中可谓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光说不做,做口头君子。说起来豪言壮语,条条是道,似乎比谁都高明,但就是不愿意拿出实际行动、干出实效来。
第二种: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华而不实;只见经验,不见成效;只见模式,不见发展。
第三种:敷衍塞责,马虎了事,装门面图应付。上面不抓,他就得过且过;上面一检查,他则临时突击一下,做出一种轰轰烈烈的样子给上面看。
第四种:套话连篇,废话成堆,无的放矢。有的报告做了不少,但都是书上写的、上面说的、报上发的、外面传的、应付会的,是空洞无物、言之乏味的普通话,没有主见,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第五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打擦边球。有的下基层很讲究“顺路”、“顺眼”、“顺耳”、“顺手”、“顺心”。交通方便,顺路的地方,则走一走;工作搞得比较好的,顺眼的的地方,则看一看;已经出了经验,顺耳的汇报,则听一听;条件比较好,顺心的地方,则停一停;下面早就搞好,顺手的材料,则抄一抄。他们搞的调查研究,只不过是动了身、到了场、擦了边、划了圈而已。
第六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粉饰太平。这种人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填空”。只要是上面要求的,不管自己做没做到,都给“填”上。数量不够,则加点水份。质量不行,则以次充好,或者把所谓的专家请来,评出个所谓的“名牌”来。问题较多,则压住不报,只报喜不报忧。
第七种:只表态,不负责,言而无信,开“空白支票”。表面上唯唯诺诺,实际上是我行我素,嘴里说的一套,实际干的是另一套。
第八种:热心于种种应酬,沉湎于文山会海。有的同志上级领导来了,兄弟单位的同志来了,新闻界的人士来了,都要去陪同;什么周年庆典、落成典礼、开业喜庆都要到场;批阅文件、参加会议,排满了工作日程。
第九种:遥控指挥,官气十足。习惯于深居简出,足不出户,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至于汇报内容是否真实,文件是否符合实际,指示是否贯彻执行,则漠然置之,一概不管。
第十种:爱好虚荣,工作挂起,唯名是瞻,唯利是图。这种人追求的是“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中有影、领导心中有位”,凡是于己有利的,则挖空心思,无孔不入;至于工作,则成了个人得名得利的手段。
第十一种:懒惰成性,头脑麻木,决策上无点子,工作上无创新,搞“无为而治”。有的处于领导岗位的同志,则一副保官保位保命的架式,奉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处世哲学,不再开动脑筋想新招数、作大决策,而是当太平官,过太平日,毫无开拓进取的锐气。
第十二种:只评戏不登台,当“评论家”。这种人常常茶杯一端,评说无边,香烟一点,专说人短。自己不干事,但常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这人不行、那人也不行。你在前面干,他在旁边看,干好了他说“早该如此”,干错了他说“意料之中”,使干事的不得安宁。
形式主义误党、误民、误事、误人,损坏了党政机关的形象,影响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形式主义不除,党的优良传统就得不到发扬光大,科学发展就没有希望。克服形式主义,要从解决机制问题入手,从根本上铲除形式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
第一,要加强党性修养,形成自我激励机制。从哲学上讲,形式主义是只顾形式、不顾内容的思想作风,它与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道而驰;从根源上讲,形式主义是利己主义的产物,它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因此,克服形式主义必须着眼于加强党性修养,克服利己主义思想,增强为群众办实事、在工作上求实效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第二,要完善干部制度,建立良好的导向机制。形式主义之所以屡反不掉,与我们干部制度中存在的导向缺陷是分不开的。现在有一种毛病,一方面大家都反对只说空话、不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肯干实事、多干实事的人又常常得不到支持和理解,甚至干的越多,惹来的麻烦越多。结果,干事的人反而吃不开,常常在提拔使用上成为有争议的人物,得不到重用。要抑制形式主义在干部队伍中滋生和蔓延,必须在干部制度上形成一种“实干有奔头,空谈无出头”的导向机制。评价一项工作要循名责实,看是不是取得了实际效果;考核一个干部,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看他究竟办了多少实事;要提拔、重用、奖励那些有干劲、有才能、办实事、有成效的人,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第三,要强化检查监督,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反对形式主义要见效果,关键是不能用形式主义的方法去反对形式主义,而要“真枪实棒”地干,把形式主义逼得走投无路。具体说,是要做到“三过硬”:一是岗位责任制度要过硬。定责任制,要用“军令状”的办法,签字划押,使之失去推错诿过的借口。二是检查督促要过硬。责任目标定了以后,要定期检查,奖优罚懒;对不求实际,专搞形式主义的,要及时提醒,及时制止。三是打击处理要过硬。形式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渎职行为,是对党对人民的犯罪。对此,我们决不能心慈手软,不能给他留半点情面,要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势。对于老是搞形式主义的人,要用组织纪律的办法去对付他,给他一个改过的期限,如果期限过了仍是换汤不换药,就干脆换位、换人,或就地免职,决不姑息迁就。(作者: 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