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理论兴趣及其培养
领导干部作为“实践着的理论家”,增强理论兴趣的要求不仅是迫切的,而且是深层次的。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浓厚的理论兴趣,才能时时处处用理论“慧眼”观察并指导工作实践。
提及理论兴趣,笔者不由想到了毛泽东两次致信秘书林克的故事。1957年8月,毛泽东在给秘书林克的信中说:“你可看点理论书。你需要学理论。兴趣有,似不甚浓厚,应当培养。慢慢读一点,引起兴趣,如倒啖蔗,渐入佳境,就好了。”两个月后,毛泽东再次致信林克:“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略为偏重一点理论文章,逐步培养这一方面的兴趣,是我的希望。”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非常重视工人阶级的理论兴趣,并热情称赞这种理论兴趣为“伟大的理论兴趣”。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过:“德国人的理论兴趣,现在只是在工人阶级中还没有衰退,继续存在着。”理论兴趣不同于一般的个人爱好,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生活情趣,而是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它不仅是智性活动,有智慧的创获,而且是感情倾注,有情感的愉悦。实践证明,人一旦对理论产生兴趣,就会始终拥有战斗的激情、理性的思辨和收获的快乐;反之,没有兴趣的理论学习是枯燥甚至是痛苦的。
理论兴趣在某种程度上来源于“理论需要”。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我们现在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实践总结出来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现在大力践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原理。它们都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世纪出现的,在理论上“满足了我们这个国家的需要”。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实践,就是运用我们这个时代出现的、满足了我们国家需要的理论,使之在实践中实现。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自然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我们的每一个具体实践都蕴涵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满足了我们实践需要,同样,我们在实践中也就要满足它的“理论需要”。这样,具体实践才不会是盲目的,也才不会产生错误,不会事倍功半。
近年来,各级通过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氛围明显增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有的单位领导理论意识淡薄,对理论没有兴趣;有的认为理论太抽象、太枯燥,读不懂也看不明白;有的理论学习不深入,满足于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有的学理论不能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不够;有的认为不学理论也行,凭经验干工作就足够了;有的甚至认为凡愿意谈论和探讨理论,或者从理论视角论述实际工作的干部,只能是“书呆子”型的空谈者。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培养领导干部的理论兴趣,首先是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科学理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一理论都没有也不会丧失它的真理性,它自身所具有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它将始终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领导干部要坚信党的创新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指导作用,自觉做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信赖者。只有具备这种对理论的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理论学习才会被视为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政治任务。其次是勤学。理论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逐步培养形成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把理论兴趣提高到政治高度来对待,要有学习理论永不嫌苦、永不嫌累的精神,不因一时困难而气馁,不因外在干扰而分心,以谦逊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抓好理论学习,真正把理论学到心坎里,学到灵魂深处。第三是审问。理论始于问题,善于提出一般人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理论问题是保持永不衰竭的理论兴趣的前提。正如孔子所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的大脑每思考提出一个问题,就会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个兴奋点。思考研究的问题越多,留下的兴奋点就越多,经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可组成兴奋点网络,尔后再遇到新的问题,就可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理论兴趣的培养同样需要多问多思。一个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一个没有理论兴趣的人,是不可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做出成绩的。(海军政治部纪律检查部 孙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