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面临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搞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赢得群众认同和依赖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要面对农村实际,分析问题,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
一、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偏低。一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年龄普遍偏大。老党员、老干部居多,年轻党员干部少,年龄结构比例失调。如河北省南皮县九个乡镇312个行政村,共有基层党员干部1337人,其中50岁以上的613人,占45.8%;40岁以下的105人,占7.9%。二是农村党员干部文化层次偏低。小学、初中文化较多,大专以上的党员干部较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5人,占1.1%;小学文化程度573人,占42.9%。三是对党风廉政建设认识不足。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思想惰性大,观念比较陈旧,重经济发展,轻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无关紧要,贯彻责任制的积极性不高。
2.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施政不规范。一是个别村党支部书记个人思想保守,宗派思想严重,不愿发展家族、派系外的党员干部;有的甚至以进村“两委”班子为条件,拉拢其对立势力,以免于上访。一些村大事小事都是村支书说了算,从不与党员和村民代表商量。二是农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三年选举一次,每届村干部任职的初始或临终半年,不少村财务账目混乱,收入支出不建账,收钱花钱打白条,上任没有账,种种原因导致了施政混乱,以致于权谋私、侵吞财物现象多发。
3.农村干部违纪手段日趋隐蔽。一是违纪行为涉面更广。以前主要集中在收取土葬罚没款、土地复垦费、计划生育罚款等方面,现在涉足新的领域,如招标投标串标、新农合骗保、家电下乡骗补、专项资金套取等,即使一些传统案件,也增添了新的内容。二是违纪行为更加隐蔽。现在很多基层违纪,已不再以简单的贪污、挪用公款或打白条等行为作为违纪违法手断,而是在体制、管理漏洞上做文章,披着合法的外衣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如以招待费、燃油费、维修费、误工补助费等没有上限为借口,来中饱私囊,来冲销不合理支出。仅此类案件,南皮县自2011年以来,就查办相关案件53起,涉及违纪资金207万元,这些案件违纪手段表面上看经过了村务公开、村务监督有关程序,上报材料完整不漏,但背后却存在很多虚报项目、虚列支出、虚增工程量等问题。
4.农村基层干部监管存在漏洞。一是基层组织内部监督不到位。农村党员、干部以及村民代表,虽有监督权利,但往往出于“好人”思想,主动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不出问题无人问,村内部监督形同虚设。二是村务公开监督不到位。个别村在村务公开执行过程中不规范,把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关系到其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公开。有的变换开支内容进行公布,更有个别村公开栏内容直接在公开墙上用毛笔蘸漆书写,常年不换,成了“长效公开机制”。三是乡镇监督不到位。乡镇包村干部由于乡镇日常事务繁忙,很少能深入承包村,详细了解详情,履行其监督职能,而乡镇纪委书记新手居多,没有参加过专门业务培训,对纪检监察工作不熟悉,难以有效发挥监督作用。乡镇纪委配备最多的2人,最少的1人,且大部分是兼职,兼职率达到80%以上,精力分散,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纪检监察业务工作,导致部分乡镇纪检工作“疲软”。
5.农村基层案件查办难度加大。一是案件来源渠道单一。由于基层信访工作人员较少,案件来源基本是坐等群众举报,主动获取信息捕捉线索的力度明显不够,致使案件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二是信访举报相对集中。每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前后两时间段,是农村信访举报的高发期,主要基于新旧两届村干部人选之间的矛盾,这给确保农村信访案件的快速查处,保持信访稳定工作增加了难度。三是案件线索质量不高。部分举报人仅凭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断就举报反映问题,缺少客观依据;甚至个别举报人动机不纯,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对被举报人进行诬告陷害;或者有的举报线索跨越年限较长,调查取证较难,无法查证核实。四是查办案件力量不足。受人员编制影响,纪检监察专职办案人员偏少。随着干部队伍的调整,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新同志增多,尽管他们学历高,但由于实践经验欠缺,尤其是遇到涉及领域广、涉案人员多、调查取证难的复杂案件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就越发显得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的办案力量不足,影响了案件的顺利查处。
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党员干部后备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年轻、高学历党员干部培养不足、大学生村官被“截留”等。如南皮县近年来共招录大学生村官47人,除在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借调人员外,真正到农村任职的只有2人。
2.基层各项制度执行不到位。有些制度在执行中缺少定期和比较规范的检查、考核;有些制度在执行中大打折扣形同虚设。在责任追究上,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工作有时被动应付,或多或少存在畏难思想,导致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不够有力。
3.基层办案水平有待提高。基层执法人员查办大要案的能力还有所欠缺,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一些违反办案程序、强制措施不当、适用法规不准、证据不充分等问题还不时出现在基层单位所办的案件中,很难将所查案件办成“铁案”。
4.基层查办案件工作压力加大。涉嫌违纪违法人员的作案手法越来越“高”,违纪违法问题隐藏的越来越“深”等等。
三、解决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建议
1.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优化干部队伍。一是“下放”大学生村官,人尽其才。二是从本地优秀青年,特别是青年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素质好、会管理、懂经营的人才作为后备干部人选,建立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将好苗子补充进来,将不合适的人员调整出去。同时,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做好帮带工作,安排他们参与村里的中心工作。三是在村干部选用上推行“保廉”机制。如南皮县推行“问、选、考、诺”“四环”工作体系,通过一述双评、问“迹”于民、以考促廉、阳光承诺,从换届选举开始着手,把好基层党员干部任用的源头关,收到了良好成效。
2.强化干部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建立县乡两级教育培训基地,制定基层干部培训计划,定期轮训乡镇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和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掌握党的“三农”政策和各项方针政策,增强政策观念,带头贯彻执行政策,严格按政策办事,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和勤政廉洁的意识。
3.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监督网络。村党支部可设立纪检委员,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抓党风廉政建设,并及时向乡镇反馈有关信息。同时,加强村级日常监督力度,成立村务监督小组,由党员代表、群众代表选举产生,整合村务公开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的职能,成为村级常设监督机构,对财务收支、宅基地发放、粮食补贴、扶贫救灾款发放等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及其党员、干部的廉政监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网络。
4.加强宣传教育,拓宽信访渠道。要充分利用查办案件与基层党员干部接触的机会,加大对其政策、法制、思想等教育力度。同时,在做好日常接访工作外,要广开门路找线索,坚持反“客”为主,变坐等接案为主动出击,通过采取定点接访、流动下访、座谈寻访、“网”上走访等多种途径,努力拓宽案源,保证案件线索质量。
5.曝光典型案件,增强警示效果。要把农村基层案件查办工作,与开展警示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对重大典型案例的通报曝光力度,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充分发挥警示作用和以案代教作用,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