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作风建设中的功利化倾向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我们党一项常抓不懈的战略任务,也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然而,由于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个别单位、少数领导用功利的思想指导作风建设,用功利的手段加强作风建设,用功利的方法考核作风建设,致使作风建设走入功利化误区。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切实加以克服。
个人功利主义是影响党的纯洁性的腐蚀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然而,当前,个别党员干部党性观念不强,个人功利主义思想盛行,把工作的过程变成了追求最大功利化的过程,高涨的工作热情源于保住或攫取更大的自身利益,而不以解决实际问题和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为着眼点。在功利主义驱使下,只对掌管自己利益的个别领导负责,而不对党的生死存亡和广大群众的利益负责,不注重实干,而是热衷于喊口号、走形式、争眼球,做表面文章、数字文章、虚假文章。这种以图名、图利、图钱为目的的功利化作风隔阂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党员队伍稳定性、纯洁性和先进性,极大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
将工作表现等同于工作作风是功利化滋生的土壤。作风之于表现,共同点在于都是个体言行举止给人的直观感受;区别在于作风是个体立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出的稳定且可预期的思想、工作、学习等素质习惯表现,而工作表现往往是个体在某时、某事上的工作态度。所以,只有个体稳定、持久、可预期的表现,才能作为素养意义上的最终评价。如果忽视对一个人长期工作表现的培养考察,简单地以一时一事一地的表现评价干部作风,功利意识强的人,在不同时期、不同任务、不同背景下就往往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表现:如果有明确的升迁、奖励刺激,他可以表现得勤奋敬业,不畏艰难;如果没有直接的利益好处,他又能敷衍塞责、消极推脱。用急难险重的工作攻坚锻炼干部作风,以实绩定进退、以发展论英雄,无疑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如果仅仅以一场攻坚成败论英雄,或是直接以个人升迁、经济奖惩激励作风,就从本质上混淆了作风与表现的根本区别,不可避免地助长作风建设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缺乏制度体系的作风建设是功利化产生的根源。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应该具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具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全面的建设内容、连贯的建设思路和科学的评价尺度,使党员干部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思想方法、行为风格、道德状况、精神状态和党性修养成为考核作风的最终依据。但是,审视当前作风建设现状,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作风建设整体协调推进不够,一些部门和单位在作风建设中重实用主义、轻长效机制,重工作实绩评价、轻全面评价标准,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陶冶,缺乏长期性、规划性、稳定性、实效性的制度体系,其结果就导致个别党员干部形成“没有实惠不干活”、“不干没错,少干少错,多干多错”、“群众评价无所谓,领导器重最宝贵”、“思想保守无成本,开拓创新有代价”等功利化思想。因此,制度化、体系化推进作风建设是杜绝功利化倾向的治本之策。
整治作风建设功利化倾向必须正确把握作风建设的科学内涵。只有深刻领会党的作风实质,才能在全局上把握作风建设,功利化倾向等作风建设中表现出的问题也才能迎刃而解。一是必须深刻认识思想作风建设的首要作用。一时一事的工作表现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但一个具备优秀道德修养、党性修养的人必然会有良好的作风表现。思想是根本,作风是外化,只有解决思想问题,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作风问题。可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二是必须深刻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的核心作用。三大作风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面对功利化倾向引起的浮夸、脱离群众、利己主义等问题,只有切实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始终践行党的这三大优良传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并勇于牺牲自己个人利益谋求全局的发展,才能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使作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三是必须深刻认识领导作风的关键作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对于政党形象和政治文明形象的影响直接而深远。在作风建设中,领导干部首先不是作风建设的指导者、评判人,而是作风建设的实践者、示范人。领导干部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作风,才能拥有基于其人格魅力的领导力、影响力、号召力;才能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共建和谐的强大力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活力。因此,抓作风建设,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
有效开展作风建设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部署。作风建设非朝夕之事,功利化倾向也非一日而来。因此,解决功利化倾向,必须对作风建设进行系统性规划、实质性把握、全面性部署。一是树立优秀作风在党员干部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破除对作风建设的教条式理解,在党员干部中树立“敬业奉献、勤政为民、奋发有为、清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念。二是形成连贯稳定的作风建设工作体系。继承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传统,不断研究新形势下作风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制定以思想教育为核心、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规范用人导向为带动的作风建设中长期规划,不断提高作风建设的体系性、实效性和稳定性。三是建立促进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作风评价体系。既要坚持在科学发展、攻坚克难、服务人民中检验党员干部作风,也要以客观、全面、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党员干部作风,特别要注意考察干部在工作受挫和组织安排与其个人意愿不尽一致时的言行表现,这是一个党员干部最内在真实的作风外露。总之,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党员干部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的作风扎实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小康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