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纯洁性须防止“四化”倾向
纯洁,就是没有污点,纯粹清白。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也不是天然地具有对腐败的“免疫力”。特别是在发展加速、改革深化、开放深入、利益分化的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时刻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的考验,更需要警惕和防止理想信念虚化、宗旨意识淡化、政绩观念异化、优良作风蜕化等不良倾向,做到任何时候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真正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
防止理想信念虚化。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总闸门”。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有的信奉理想是虚的、信念是空的、金钱最实惠,抛弃虚的、不讲空的,捞取实惠的;有的谈理想滔滔不绝,讲信念掷地有声,面对诱惑却“城门洞开”,面对利益贪得无厌;有的满脑子利益至上,甘愿做精神上的流浪汉。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放弃世界观改造,背弃理想信念,思想蜕化变质,正是一些人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为了革命胜利和民族独立,流血牺牲,前赴后继,靠的是理想信念;和平建设时期,为了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靠的还是理想信念;如今推进改革发展,实现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防止宗旨意识淡化。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要应对“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紧迫。现实中,交通越来越发达,一些干部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却疏远了;通讯越来越先进,一些干部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却困难了;文化程度、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一些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降低了。有的干部甚至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由“人民公仆”蜕变为“人民主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要看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防止政绩观念异化。学生看成绩,工人看业绩,干部自然也要看政绩。同样是为官从政,不同干部留下的政绩业绩、口碑声誉却不一样,这关键取决于政绩观。有的干部把政绩虚假化,迷信“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有的干部把政绩功利化,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做事只“作秀”,不求实只“造势”,欺下瞒上,急功近利;有的干部把政绩私有化,以谋取个人名利地位为出发点,出了问题都是别人的,有了成绩都是自己的;有的干部把政绩“快餐化”,重当前轻长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大搞“速效工程”、“快餐工程”。干部的成长离不开政绩,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更离不开政绩。但政绩观说到底是为谁服务、为谁尽责、为谁干事的问题。真正的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把个人的抱负和追求融入党的事业和为人民服务之中,才能真正创造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政绩,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防止优良作风蜕化。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传家宝。但是,随着物质条件逐渐改善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一些好传统、好作风渐渐被少数党员干部淡忘。有的情趣低下、道德失范,中午围着盘子转,下午围着牌桌转,晚上围着裙子转;有的工作飘浮、不干实事,习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有的习惯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懒懒散散;有的甚至利令智昏,大搞权钱交易,成为“官仓硕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的“致命伤”,作风蜕化则是“慢性病”,也会影响党的生命力,照样会使人“病入膏肓”,最终丧命。好的作风既是“抓”出来的,更是靠严格的制度和科学的机制“管”出来的,必须始终坚持通过制度来管理人、规范人、约束人、激励人,使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作为普遍自觉和主动追求。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纪委 孟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