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控路径探析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将现代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反腐倡廉建设,以减少导致权力滥用的条件和因素为目的,把廉政风险防控与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结合起来,对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行政权力运行切入,探析廉政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控路径。
当前,廉政风险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导致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源于权力运行的闭合循环。行政权力运行包括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从行政权力运行过程来看,基本上由政府行政部门承担主角,形成权力封闭循环运行。而权力运行程序不够规范、权力行使关键环节权责不明晰、权力监督不得力,就可能产生廉政风险。
二是源于政府管理的单向传递。传统政府的组织结构模式呈金字塔形,管理信息资源往往被更高层级行政部门垄断,而较低层级行政部门掌握的信息相对有限,且上下之间的信息交流表现为单向传递,从而导致信息传递容易失真,可能增加廉政风险。
三是源于制度约束的滞后影响。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正向约束影响较强,而对权力主体的反向约束影响较弱,同时制度约束影响的反馈管道不够畅通且相对滞后,又加剧了廉政风险。四是源于道德教育的利益趋向。当前在社会转型期间,受市场经济利益导向的影响,公权容易异化为私权,也将提升廉政风险的危险度。
从廉政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出发探寻廉政风险防控路径,将为开展反腐败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是将宏观反腐引向微观反腐的可防路径。廉政风险防控将现代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等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引入反腐倡廉实践,在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整体推进的前提下,着眼于微观层面防治腐败,突出可操作性,从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入手,把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与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充分结合起来,将预防腐败工作落实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为宏观层面的反腐败给予有力支撑。
二是将结果反腐引向过程反腐的可逆路径。廉政风险防控重视过程管理,始终抓住权力腐化的最终指向,坚持惩治和预防并重,从权力转化为利益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入手,结合具体领域和岗位实际,从廉政风险可能存在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个环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监督,改变以往对大案、要案发生后的结果反腐,真正扭转为从“堵”到“疏”、从“惩”到“防”的工作方向。
三是将旁观反腐引向参与反腐的可控路径。廉政风险防控突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龙头地位,坚持将反腐败工作职责落实到各个单位,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和具体人身上的同时,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的单位主体作用,风险自查,措施自定,权力自控,促进具体单位从“配角”旁观到“主角”参与的转变,有效提升反腐败工作的合力,为有效预防腐败开辟新的路径。
以上廉政风险防控路径的关键在于,要以加强权力监督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风险教育为着力点。
首先,要强化权力运行的过程透明。强化廉政风险的甄别过程,梳理权力项目,公示风险内容,评定风险等级,确定风险重点,接受群众监督,促使权力信息均衡流动。强化廉政风险的防范过程,严格开展权力清理,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强化廉政风险的管理过程,准确辨识风险重点,全面研判风险成因,科学评价风险后果,制定风险解决预案,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其次,要完善廉政风险的防控机制。建立廉政风险的民意反馈机制,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虚心接受群众建议,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科学准确查找风险。建立分级自控完善制度,针对业务部门和个人岗位风险点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制订并公开廉政风险评估报告。建立业务流程再造机制,完善和明确业务程序,重新设计和构建制度,绘制业务工作流程图。建立科技防控机制,全面推进电子监察,开展对廉政风险点的全程、实时、在线、刚性监督。建立岗位风险分析机制,判定和预警风险的发生、演变。建立廉政风险防控问责追究机制,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工作不落实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完善风险岗位定期交流轮岗制度,规范用人机制,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第三,要加强重点岗位的风险教育。开展与重点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党纪条规、法律法规教育,突出教育的针对性,树立风险忧患意识。开展重点岗位的职业道德、廉政价值教育,体现教育的取向性,提升风险责任意识。开展对决策、人事任免、行政审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重点岗位的个性化风险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风险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