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出公款旅游问题的表现及治理对策
近年来,公款旅游已被明令禁止,且相应监管也越来越严厉。但现实的情况却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禁而不止。日前,有媒体报道,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卫生局一行十人借到西安开会之名,赴港澳公费旅游,这一事件立即成为网友转发及评论的热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揭开公款旅游的“伪装”,怎样堵住公款旅游的漏洞?笔者在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同仁参考。
一、目前公款旅游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是借上级组织培训的名义外出旅游。上级培训机构经常会组织学习培训班,一些部门便会以上级培训为名,“创造”外出考察的条件,一些假借上级培训实为公款旅游的腐败现象就滋生了出来。根据2007年人事部《“十一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国办发[2007]8号),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能力建设为主题,对全体公务员普遍轮训一遍,使公务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明显提高。上级部门组织公务员培训将陆续会比较频繁,假借上级培训的名义利用公款外出旅游的现象会有所抬头。
二是借革命教育变相公款旅游。有部分单位和部门,常以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名,实则变相组织公款旅游。组织党员干部到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参观,目的是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但少数单位却以此为名,舍近求远,兴师动众,变相公款旅游,既浪费国家财产。又败坏党风政风,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三是借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和招商引资的名义公款旅游。全国各地非常重视当地招商引资工作,但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借招商之名搞公款旅游。同时更有借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招商同时公款旅游的,也有假参观、考察、招商、培训、出差、开会、研讨、参展等名义利用公款旅游。这些现象都有打边球的意思,存在一种狡幸心理,其实也是一种公款消费的突出表现。
二、治理公款旅游问题的对策
“公款旅游”一直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靠整个管理体制的改革,靠行政体制的完善,再辅以党纪和法律的制约,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一是要实施严格的出国审批制度和领导干部出国活动专项述廉制度。各级组织、人事、纪检部门要严肃公务出国审批纪律、控制考察经费,对不符合规定的党政机关外出考察组团坚决制止,对出国的行程严格审批,杜绝审批后擅自调整行程、加入旅游景点等现象。
二是使用公务卡结算和探索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公务消费可以通过专门的公务银行卡进行结算。通过公务卡,不仅可以直接查询到每一笔公务消费的明细,有效杜绝虚假发票报销的情况。按照政府的运作模式和市场经济规律,探讨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尽可能的将公款旅游等费用以货币形式出现,并按照公务、职务需要,严格规定消费范围、消费限额。
三是要强化公务考察的公开和监督工作。实行公务消费行为阳光公示。 对公务出国的事由、行程、经费等相关的数据清单和信息,应以详细的类别列出,使政府官员公务行为置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接受公众监督,并让民众来评判哪些钱是不应该花的,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可以缩减的,从而达到有效规范公务消费的目的。
四是加大惩戒力度和加快法制化进程。强化相关公款旅游制度和规定的执行力,将他们列入绩效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予以坚决查处,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建议国家主法机构把整治公款消费列入立法计划,尽快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责任,使治理“三公消费”有法可依。这既会对公款消费主体造成压力,也为公众对“三公消费”进行监督提供了法律支持。(供稿 湖南省嘉禾县纪委 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