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关键”,就是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或转折点;所谓“考验”,就是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共产党人在关键时刻都要经得起考验。
回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我们党在每一次关键时刻都经受住了风雨和考验。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我们党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也经受住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考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住了一系列重大考验。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新形势下,我们还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就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都必须经得起考验。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对于共产党员以及党的干部来说,什么才是关键时刻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角度来说明。
从宏观上看,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抓住了这个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就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了根本保证。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考验。因此,每一位共产党员以及党的干部,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为我国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必须记住,处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也是对我们的考验。
从微观上看,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关键时刻”。比如,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当党组织交给我们一项重大任务时,当我们面对金钱、美色诱惑时,等等,这些都是考验我们的思想是否过关、立场是否坚定、行动是否正确的时候。
其实,只要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一天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作了《过好“五关”》的讲话,这“五关”就是指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他特别强调,对个人来说,这“五关”不是一次就能过了的,而是长期的。我们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对待,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步地过好“五关”。
那么,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怎样才能在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呢?
第一,共产党员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没有敬畏就没有底线,没有底线就会恣意妄为,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堕落、经济上的贪婪、生活上的腐化,直至走向毁灭。相反,如果我们有了坚定的信仰,那么在任何困难和诱惑面前,都会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也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失去了信仰,腐败就会滋生。当前,我们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教育。共产党员只有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仰,他才不会腐败变质,他才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应该把共产主义教育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保证。
第二,共产党员要对党绝对忠诚。信仰是忠诚的灵魂。忠诚来自于坚定的政治信仰。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讲忠诚,就是忠诚于党和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工作和生活中,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思考和回答:是忠诚于人民利益,还是个人利益?是忠诚于国家利益,还是集团利益?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是衡量一个党员干部是否忠诚的基本标尺。对党不忠诚的党员干部,是不可信的,是危险的;对党不忠诚的党员干部,肯定经受不住各种考验,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
第三,共产党员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强调: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90多年的建党治党历程和60多年的执政实践表明,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权力观、利益观等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顺应民心、尊重民智、倾听民声、维护民利,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政治本色。
第四,共产党员要有正气和骨气,勇于担当。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顶不住眼前的诱惑,便失掉了未来的幸福。”在各种诱惑面前,共产党员要坚持一身正气,做到心不贪、手莫伸,敢于拒绝,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勇于担当重任,练就一身“拒腐蚀,永不沾”的铮铮铁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陈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