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部分村干部作风“四不”问题 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县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文件精神的扎实有效落实,各级干部工作作风有了根本的改善。但笔者在群众来信来访和平时工作中了解到:部分村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却不容小觑,他们大多反映的是村干部滥用职权、作风霸道、搞小团体、吃吃喝喝等等方面,此类行为虽算不上违法乱纪,但久而久之,也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侵害农民利益、影响和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影响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破坏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及农村稳定等等。近日,新田县纪委通过深入调研,发现部分村干部作风中存在的“四不”问题较为突出,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存在问题
当前经济社会处于转轨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强烈地冲击着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致村干部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作风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等待扶持,不谋事。国家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等战略部署的实施,使对农村的投入逐年加大,多数村干部能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也有部分村干部受“等、要、靠”旧思想的束缚,一味地认为上级的政策、资金的扶持总会逐步下来,到时再来发展村级经济也不迟,缺乏进取心,不想事,不尽心办能办的事,缺乏谋事干事的信心和紧迫感。据了解,笔者所在县某村至今用的仍是上世纪80年代的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破损极其严重;走的还是90年代修建的土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近30年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近20年无村级公路硬化工程,村民对村干部不谋事、不作为的行为很是不满。试问,如此村干部怎能当好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干事的贴心人!
拉帮结派,不团结。有些村两委班子思想难统一,工作难协调,相互拆皮,软弱涣散;有的村干部不听党委、政府的安排,工作自作主张,自以为是;有的村干部之间不比干劲、比奉献,没有用在团结协调带领村民致富上,而是比权力大小,拉帮结派,用在搞家族、宗派、小团体利益上;有的村干部作风不实,热衷于打“小报告”,给别的村干部穿“夹脚鞋”,干部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大大减弱。据了解,笔者所在县某村支书和主任之间积怨很深,工作中总是相互扯皮,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村委班子的战斗力从何谈起。1500余人的行政村各项工作都是倒数,导致该村在上级心中没地位,群众心里没好评,误人误己误了村里事业的顺利开展。还有个别村仍存在着村干部借家族撑腰,极力维护家族利益,激发了宗族派别势力在农村的蔓延和抬头。
惟命是从,不主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群众要求村干部在各方面提供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多,但村干部普遍素质不高,工作主动性较差,导致服务能力十分有限,他们大多数盲目地听从乡镇党政机关的工作安排,不结合本村实情就去搞事、做工作,缺乏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工作效果较低。同时,群众在政策帮扶、资金扶持、土地流转、退林还林等方面的诉求不断增加,要求村干部在村域内的管理效力不断强化,但村干部在报酬低、工作难度加大,“既得利益”不断“缩水”的情况下,主动服务意识更加降低。于是,部分就采取敷衍了事、惟命是从,甚至坐等群众有事找上门的作风来应付,群众的诉求无处答复、有困难又没法寻求帮助,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感情,降低了村干部干事亲民的良好形象。
假公济私,不正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水平却十分有限,这就导致部分村干部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或经营上,而只是把当村干部作为兼职。一些干部在处理村务上优亲厚友,甚至假公济私,如在承包村集体资产、收取各类款项、发展新党员等方面,标准不一样,条件不一致,不能一碗水端平,引发村民不满情绪,影响了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个别村干部占着村级集体资金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严重,为政不廉,影响极坏;有的开具虚假发票报销不合理开支,侵占集体财物;有的收钱交帐不及时,花钱报账不及时,坐收坐支现象严重;有的财务审批手续不严,白条入账多;有的利用出售集体资产收回扣,借机敛财;有的村务公开不真实、不全面,避重就轻。据了解,笔者所在县某村会计就是乘村级财务混乱之机,假公济私贪污集体资金5000余元。这一系列问题都是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为政不廉、作风不正的后果。
二、原因分析
当前部分村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存在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教育不到位。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干部重使用上轻教育,只顾眼前利益,能干就先使用,出了问题再换人;一些村两委长期不组织开展村干部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以及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等,致使不少基层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解不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道很少,特别是对上级涉及农村的各项政策、规定知之更少,导致宗旨观念淡薄,服务意识淡化,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了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群众感情的事。
综合素质不够高。一些村干部受年龄、学识限制,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较低,尤其是在处理应急问题、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群众集体利益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少数村干部仍存有封建意识,尤其是在处理选举、利益分配上,经常陷入“家族圈”,搞小团体,拉帮结派,有的为了工作方便甚至搞“裙带关系、父子兵”等。这些都制约了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工作的顺利开展。
财务管理不健全。当前大部分村组无集体收入,有的甚至还存在历史欠账,集体开支主要依靠上级部门的资金扶持、集体退更换林资金等。但大部分村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村民理财小组基本上形同虚设,甚至有的村干部既是会计,又是出纳。“村财乡镇代管”机制还不健全、执行力不够强,个别村干部不能带头执行财务制度,甚至有的村还存在截留出租、买卖、承包等收入问题。村组财务管理机制十分不健全。
政策制度不完善。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各项惠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农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一些应由农民尽义务的政策、制度制定却滞后。如建设农村公益性事业,应该由受益者—农民集资一部分搞建设,但是一些农民却拒绝集资,村干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只能自己借钱垫付,造成村干部个人债务较重,严重地挫伤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也为村干部挪用集体资金提供了借口。
三、解决问题对策及建议
当前部分村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上述问题是十分有害的,它直接影响和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因此,加强村干部作风建设至关重要、迫在眉睫。
靠培训。应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只让他们在课堂上学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多渠道、多方位的带领他们走出村、乡、县、市,使他们的眼界宽起来,思路多起来,本领强起来,始终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当中。
要监督。加强对“村官”的监督,一要靠村两委班子成员间的互相监督。二要靠上级有关部门的监 督。通过村干部述职述廉、民主测评等方式,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三要靠广大村民的监督。要充分调动起广大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让在 阳光下正当运行,杜绝滥用职权、乱作为、不作为的现象。
勤修身。身为老百姓选出了的一村之“官”,本就应该将多办实事好事、保持村组稳定、带领村民 致富视为自己的使命。就应该始终树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意识,勤政廉政、一心为民的意识,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意识。秉持能办的事马上办、困难的事想法 办、所有的事认真办的方针。以良好的作风带动村风、民风,实现村内的富裕、文明、和谐。
一个支部就是一盏灯,一个干部就是一面旗。只有狠抓村干部作风建设,才能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才能够确保农村的长治久安,也定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永州市新田县纪委 王中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