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现象根源与治理对策浅探
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首推为民服务的“公仆行动”。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克服“四种危险”迎接“四种考验”,限定权力边界,务必要先解开“对自己高看一眼”的特权“情结”。
一、特权现象的主要根源
(一)行政职权成为个人特权的支撑点
行政权力介入微观市场活动必然导致腐败高发领域的形成。改革开放初期,为缓解巨大的商品供需矛盾,我国试行“价格双轨制”,在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下, 权 力寻租催生出首批“官倒”和“倒爷”。如今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市场化,行政职权已然成为个人特权大行其道的“尚方宝剑”。
少数领导干部假借公权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之名,将“官位、职位、排位”化成一只“无形的手”伸向公共利益这杯羹,将优化资源配置的“让利于民” 异 化为公权特权化的“与民夺利”。这突出表现在政府采购招投标,工程建设立项审批、规划设计、施工许可、招标投标、资金拨付、工程监理和验收等重要环节中, 手握签字权、审批权的职能部门“一把手”巧借“馈赠”、“手续费”、“劳务费”等之名,收取单位或个人财物。
(二)思想懈怠成为特权泛滥的出发点
“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权力具有公共属性,理应服务于人民,但其作为一种强制力和支配力,又具有腐蚀性。纵观当前,领导干部特 权泛滥的思想根源主要有:一是将岗位与利益对等。市场经济以逐利为导向,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和自身利益的冲击下,“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有权不 用,过期作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近水楼台先得月”等 一系列“及时行乐”的庸俗思想丛生。大权在握的“一支笔”讲级别、讲排场、讲档次,少数领导干部对工作提条件、讲利益,职务消费过度,公务接待超标,公款 送礼行贿报销,公车私用泛滥,公款娱乐普遍化、多样化、高档化。面对形形色色的外界诱惑,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如果主观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出偏差,就很容 易在客观现实需求下滑向特权的深渊。二是将工作与关系挂钩。特权效应“隐性化”、“间接化”。为讨得领导欢心、方便彼此照应、获得“关怀对价”,在“送人 情,得实惠”、“肥水不流外人田”等变相利己的思想怂恿下,利用工作便利为“关系户”大开绿灯“顺势”成为了众人默认的“人之常情”。 对此,现阶段普遍存在着:下级对上级指示“顺水推舟”,对关系往来做“顺水人情”;优亲厚友,“特权医疗”、“特权教育”、“特权人事”、“特权帮扶”、 “特权采购”、“特权低保”等屡禁不止;阶层代际继承化,出现了所谓的“官二代”,甚至“官三代”,“拼爹”现象严重;单位内选边站队,搞“小圈子”;部 门间“因人而异”、“量权而待”,形成权力“抱团”、利益“拉帮”和关系“结网”的“认亲派”。
(三)“弱势”法治成为权力寻租的潜入点
尽管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党纪党规、行政条例对监督都做出了许多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人治,导致法治形同虚设、落实流于形式、 监督处于弱势等问题突出。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日常社会管理中,少数执法者、审批者在政策标准、法律法规的裁量空间内,搞规避变通、暗箱操作。 为此,出现了不少“萝卜招聘”、“吃空饷”、“带病提拔”、“先天不良”和“冒名顶替”等利用特权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侵害百姓合法权益的现象。二是“怕 得罪、怕麻烦”心理导致“对上级不敢监督,对同级不想监督”、推诿监督等现象普遍存在。面对公权,一旦行使处于“因恶小而为之”的状态,一旦监督抱有“大 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初衷,一旦问责处于避重就轻、相互推诿的局面,就会使“公权变特权”、“在其位不谋其职”成为一批心存侥幸的“漏网之鱼”、“亡命之 徒”的牟利常法。
(一) 抓好思想用好人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领导干部要提高对权力腐蚀的“免疫力”,重在加强党性修养。一要强化宗旨意识。“唇齿 相依”。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常怀不为民用权就“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责任感;改变“官本位”思维, 摒弃利己思想,不浮躁、不懈怠,不唯上、只唯实,常思源、不忘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要强化学习意识。“唇 亡齿寒”。社会转型期,领导干部要与时俱进、立足于大局、不囿于自身,消除官贵民贱、封妻荫子、刑不上大夫等特权思想,时刻心存紧迫感与危机感,明确公权 特权化会引发亡党亡国的危险。坚持警示教育长期化、常态化,要将政治智慧的增长和执政本领的增强扎根于基层、实际和群众。三要强化自省意识。要以“照镜 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查问题、找差距、明方 向,“三省吾身”,将党群干群关系是否密切、社会公平正义是否顺利实现等作为自省的标杆。(二)配好制度管好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邓小平同志指出:“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党的十八大强调:“制度面前没有特权”。为此,我们要编织一 张疏而不漏的制度“天网”,既让权为公用“游刃有余”,又让特权私用“无孔可入”。首先要公示权力清单,细化责任追究。通过“晒权力”、“晒后果”、“定 人、定岗、定责”,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终身化”,使权力与责任更具透明度和溯及力,从而既为领导干部划定公与私的“警戒线”,又为群众划定保障合 法权益、实施民主监督的“制度红线”。其次要主抓利益焦点,加大监督力度。“打蛇打七寸”。对“权力大、资金多、民生重”的部门和岗位,要着重就其依据是 否合规、程序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备、审查是否到位等“纠结点”,实施同步监控和联网公开,进一步扩大监督范围和事后处罚力度,从而让类似“巨资危房”的 短命工程“见光死”。最后要定期交流人员,强化回避力度。对处在执法、人事、项目审批和资金管理岗位的领导干部要定期交流,打破因长期留任和成长地等因素 形成的关系网和人情网。此外,还要探索和完善任职亲属报告制,根除“萝卜招聘”的先天土壤。
(二) 强化监督重效果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公开是监督的前提,知情是监督的保证。要不断扩大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制度公开的范围 和层次,加快完善监督渠道,使监督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路可走。监督要实现无缝对接。要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左右制约的监督体系,坚持内外监督不动 摇,灵活运用部门监督(如明察暗访)、舆论监督(如百姓问政)、网络监督(如网上举报)等监督形式,从而达到监督无处不在、特权寸步难行的效果。监督不能 一阵风、跟形势。要树立与特权长期作战的思想,在“常”、“长”二字上做文章,即“长”抓“常”出效,既要解决“小权小用、大权大用”的问题,又要避免陷 入“改过来又改回去”的周期律。监督要有“快节奏”。对于来自信访、网络等渠道的反映和举报,纪检部门、检察机关要“趁热打铁” “抓现行”,迅速跟进、迅速调查、迅速采取措施,决不能“慢半拍”。此外,为确保对特权监督有力度、有实效,在内部监督上,可探索监管部门交互监督、异地执法的可行性。
加大惩处讲原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惩处原则。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决不能碍于情面、避重就轻、因人而异、应付差事。要根据违纪事实和情节轻重,对确需追责的,不论职位高低,都要依据党纪政纪严肃处理,从而在对任何违法乱纪的特权主义者绝不姑息手软的同时,也为他人敲响警钟。
要坚持“成本大于利得”的惩处原则。对行使和玩弄特权者既要予以法纪、党纪、政纪严惩,又要实行经济制裁,用足惩处的“尺子”、“鞭子”和“板子”,达到“财、位、权”三空,从思想、心理、经济、地位等方面对其造成强有效的杀伤力。
要坚持“填空档、禁特区”的惩处原则。“零容忍,零折扣”,坚持特而必反、“老虎、苍蝇一起打”。对够不上纪律处分的,或处分依据不明的,可采用变动岗 位、限制提拔、取消重用等方式消除其图利谋私的条件和环境;建立单位、社会协作监督机制,做到举报严查、查实必惩,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 圈”、“娱乐圈”、“交往圈”的管理。(张湾区纪委 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