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违纪违法问题应引起重视
教育系统原本是圣洁之地。然而,从近几年的案审情况看,教育系统违纪违法案件呈显易发、高发态势,令人担忧。
一、发案特点
从涉案主体看,“一把手”违纪违法所占的比例大。当 前,中小学校普遍实行“校长负责制”,作为“一把手”的校长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和行政权力,如各中心学校对辖区内教学点、村小有教师调动、财务管控 和资产管理等权利,为“一把手”的权力寻租提供了机会。同时,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大量的基建工程、惠民工程(蛋奶工程、营养餐工程、 两免一补等)付诸实施,为“一把手”的违纪滋生了土壤。
从发案环节看,基建维修、后勤管理、物资采购、晋职调动成为违纪违法的“重灾区”。一 是在学校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师生宿舍及食堂、教学服务场所等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职务影响收受贿赂。二是由于教育资源分布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很多教 师都想方设法调入条件好的学校工作,以便获得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经济待遇。作为掌管人事调动权的局长、校长,一旦丧失政治底线,便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 赂。三是在教辅教材、校服及物资采购中,因涉及学生人数多,利润较高,学校校长和教导处、总务处主任往往成为部分私营业主重点“公关”的目标。四是近几年 因学校撤并,寄宿生巨增,绝大部分学校开办了师生食堂,为学校“创收”开辟了空间。
从违纪手段看,乱收费、收入不进账、私设“小金库”成为滋生违纪违法行为的“温床”。教 育行政部门掌控着教育系统的人头经费、公用经费、工程建设、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等资金,而在经费拨付中往往难以足额拨付到位,致使学校公用经费短缺,加之学 校其它建设还要挤占公用经费,导致部分学校屡禁不止的采取乱收费等违规方式弥补自身经费的不足。同时,少数学校领导为了满足私欲,广辟开支的费用来源渠 道,处理一些请客送礼的费用,往往采取了乱收费、预算外收入不入账,甚至虚开维修、购买办公用品发票的方式私设“小金库”,诱发了贪污、私分、行贿等违纪 违法行为。
二、成因分析
思想道德防线失守,法纪意识淡薄,导致人格扭曲、私欲膨胀。一 是丧失宗旨,权力观扭曲。教育的宗旨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社会、为人类培养人才。作为教育战线的领导者更应该率先垂范,把权力和主要精力用在强化教 学、加强学校管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上来。而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例看,教育系统的少数领导,丧失了宗旨,扭曲了权力观,将组织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 了个人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谋取私利的工具,从而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二是法纪意识淡薄,侥幸心理作怪。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教育 工作的领导者,没有认真学习党纪法规,放松了自我约束,认为得点小礼品、小红包没有什么,送点小礼品、小红包也没有什么,有了第一次也就不怕第二次,私欲 逐步膨胀,将党纪法规抛之脑后。
权力过度集中,监督管理失控,滋长了学校“一把手”为所欲为。一 是“一把手”权力失控。当前,教育系统特别是学校校长掌握着教师调动、职称晋升、组织实施基建维修、后勤管理、学生就读等权力,校长在学校里 “说一不二”,失去监督,一旦其放松心里防线,违纪违法将成为必然。二是监督制约机制乏力。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纪检监察机构由于人员力量、业务素质等方 面的原因,对学校基建维修、后勤管理等缺少相对细致、针对性强的制度和规范,导致系统内部监督空洞。另一方面,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一把手”的权力 过大,导致学校内部出现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能监督的问题。同时,外部监督又相对薄弱,各职能部门及群众把学校当作“净土”,对学校里发生的违纪违法现 象缺乏警惕性和预见性,导致一些违纪违法问题无人察觉,无从发现。
财务管理混乱,暗箱操作成为诱发违纪违法的重要因素。 一 是“小金库”成为教育系统频发违纪违法案件的“毒瘤”。在近年来已查出的教育系统典型案件里,大部分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私设“小金库”问题,而“小金 库”往往涉及在后勤管理上,且金额较大,其开支绝大部分被学校领导个人挥霍、贪污私分及向上级有关部门和人员行贿送礼。二是在学校领导干部的考察任用、交 流以及职称晋升中存在较大“漏洞”。教育系统由于专业性因素,其学校领导的考察、任用、交流以及职称晋升都是由本系统独家操作,缺乏严密的程序性和广泛的 社会监督性,致使少数能力较差、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的人员步入领导岗位后,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在其教师调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时,胃口大开,大肆敛财, 最终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
三、建议及对策
提升素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对于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职工,特别是学校的领导干部,在加强行业内部法律法规学习教育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党政纪条规的学习和教育,促使他们在方向、原则、大局问题上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更加注重在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真正树立起对人民负责、对组织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观念,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遏制“权为私用”的主观臆想。
完善制度,有效遏制违纪违法行为。一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制度,坚持财经纪律,有效遏制截留、挤占、座支、挪用等问题。二要建立和完善学校重大基建维修项目招投标管理、项目施 工监管、资金拨付监管等环节的监管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控制和操作。三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后勤管理、物资采购制度,对固定资产出租、转让进 行清理和严格审批程序,对重大资金使用、重大物资采购必须逐级报经主管部门审批,并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权力分解,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一 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中小学校校长的交流轮岗力度,避免出现长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担任领导干部的现象,为其搞“一言堂”提供土壤。二是要充分发挥领导班子 民主生活会作用,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创造条件。三是要坚持民主决策机制。对重大问题、重大事项、重大资 金必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决不允许搞暗箱操作,违规决策。四是要坚持校务公开。对于教师评优、职称晋升、调动提拔、项目工程、学校采购、财 务支出等都要在阳光下操作,及时公示,接受教师和群众监督。
加大预算执行,确保学校各项经费保障到位。一 方面政府要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确保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正常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经费的预算执行和监 督,财政部门要按需要足额预算到位,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每学年度要对辖区内高中(含职中)、初中、中心学校的 财务进行审计,确保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确保政府投入的资金真正落实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上。(旬阳县纪委 曹孝彦 张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