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私车公养”成为新的“车轮腐败”
近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明公车使用和管理相关纪律》,公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公车私用”得到了有效遏制。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公职人员中掀起了一股购车热潮,随之出现了一种新的不正之风—“私车公养”。在紧盯“车轮腐败”大力推进公车改革的同时,这种新型的“车轮腐败”却在不断地蚕食着公共资产,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
一、表现形式
“私车公养”的形式很多且十分隐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私车公修。私车车主得到单位领导的“授权”,将私车冒充公车开进定点维修厂进行维修、装饰,费用签字挂账,由单位按合同统一结算。更有甚者,车主趁维修之机更换高价零件或者购买昂贵车辆装饰品,其产生的费用一律由单位“买单”。
二是私票公报。车主将私车私用中产生的维修费、配件费等发票以公车名义直接从单位财务中报销。有些车主还将私车私用中产生的加油票、公路规费、车船使用税、保险费、维修费、年检费、违规罚款等与公车无关的发票通通报账。
三是私油公供。为严格公车用油,规范加油纪律,目前单位公车用油都采取“充卡加油、一车一卡”的方式,坚决杜绝“油老鼠”现象。但部分私车“揩油”现象比比皆是,他们大都以在加油卡上动手脚,或着“挂靠”公卡加油的方式进行。
四是私车公用。有些单位的部分领导干部通过领导班子会议决议的形式,名义上是把自己的车拿出来为工作服务,实际还是自己的私车,更多的是自己在用,而车辆的燃油、税费、维修等费用却借着“公用”之名全部由公家承担。
二、产生危害
“私车公养”具有顽固性、隐蔽性、传染性等特性,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一是推高了公款消费。当前,公职人员队伍中购车越来越多,私家车的增多,本来是可以有效减少“公车私用”现象,但实际上,却被个别“歪嘴和尚”念歪了经,把自己私车的费用加到了公费开支中,无形中推高了“公款消费”。
二是催生了变相腐败。私车私用,但所产生的各种费用,甚至私人的餐票、差旅票都可“混”入单位财务报销,无形中成了一种变相的吃拿卡要。这种新型的“车轮腐败”,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渎职失职行为,催生出新的违法犯罪。
三是影响了政府形象。靠“私车公养”形成的关系链滋生出的新“蛀虫”,大钻制度的漏洞,不但进一步推高了“公款消费”,催生了“变相腐败”,更为严重的是,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对策建议
防止“私车公养”,要多措并举,彻底铲除“车轮腐败”的生存土壤,尽早扼杀“私车公养”的基因细胞。
一是要进一步严明公车管理使用的相关纪律。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关于严明公务用车管理使用的相关纪律,严禁“私车公养”、“私费公报”、“私车‘公用’”等现象,从纪律上、制度上不断筑牢廉洁自律的防线,杜绝“油老虎”、“钱蛀虫”的产生。
二是要对公职人员的私车进行登记造册。各单位要将公职人员的私车进行登记造册,并报送纪检监察机关备案。本单位公车的有关费用与出差事由、线路等须进行公示,让公众参与监督。公车使用上实行派车制,确保油耗与车辆行驶里程相符。
三是要严肃查处“私车公养”现象。要畅通投诉渠道,严格责任追究。对群众关于“私车公养”的举报投诉,一经查实,除追缴用公款报销的全部金额外,还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此外,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严明“私车公养”的相关规章制度,切实做到有章可循。
公车不可私用,私车也不容公来养。防止私车向公车“揩油”,斩断公私车“亲密邂逅”的链条,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加强自律,同时也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管,让“私车公养”现象无处遁形。(王中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