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决公款大吃大喝问题的长效机制
当前,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和整顿“四风”问题中都提出了关于简化接 待、厉行节约等要求。公款大吃大喝问题积弊已久,它不仅浪费公共财政资源,更使党和国家坏名声、失民心。为此,要狠刹公款吃喝不正之风,必须下大决心、花 大力气,从制度层面上彻底纠正吃喝文化、戒除面子礼仪、限定权力边界。
一、情况分析
(一)公款吃喝常态化
“醉翁之意不在酒”,公款吃喝更“务实”。
权力多饭局。公款吃喝的受邀方多为掌控资源分配自由裁量权的职能部 门。虽然近年来国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了一些审批事项,缩短了部分办事流程,但是权力垄断、层层审批的格局并未打破。为此,靠吃饭开道,借喝酒提 速,觥筹交错间定项目、拨资金已成为官场“潜规则”,且此法屡试不爽,效果事倍功半。面对少则数十万、动辄上百万的利益诱惑,邀请方为表示“诚意”,在公 务接待上有底线、无上限,通常是下血本、大手笔,最后“水到渠成”,变“多选”为“单选”,成为最大赢家。
攻关靠饭局。“接待就是生产力”。每逢检查考核、招商引资、干部提拔,在“真功夫在事外,真感情靠吃喝”和“工作好不好,实力强不强,全看接待怎么样”的思想作祟下,一些部门往往兴师动众、小题大做,积极搭建吃喝“平台”,借此与领导拉近距离、取得“关照”。如此饭局明里借着“汇报工作,学习取经”的名义,实际成为维持圈子、密切关系的重要手段。对此,各部门深谙其道、驾轻就熟,结果让原本可有可无的公务接待从自选动作变为规定动作,而诸如“升职宴”、“欢迎宴”等公款吃喝的名目和由头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二)公款吃喝隐蔽化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高压线下多潜伏。
陋室新颜,低调奢华。如今风声紧、查得频、惩处严,一些习惯于吃请的单位立即转变思路、另辟蹊径,于是舍近求远、趋冷避热,将宴请地点由餐厅酒店转向小区民宅、机关食堂等场所,虽然规模不大、名气不响,却是“新汤旧药”、暗藏玄机,服务员由工作人员客串,炊事员由名店大厨担任,且标准只高不低、花费只多不少,不仅舒适,更加安全。
隐姓埋名,来去无踪。私人预定,留姓名、留电话,就是不露真面目;门前不设指示牌,人员分批到达,接头全靠暗语;为掩他人耳目,整层单包,享受独立空间,以便氛围更宽松、吃喝更自在;公车接送往往是人到车走、人走车来,玩起了“躲猫猫”的把戏。此外,酒店餐厅为招揽生意、保持与老主顾的良好关系,还提供针对特殊车牌的遮挡服务,消费对象、消费数额则成了其“不能说的最高机密”。
去集中化,“变脸”消费。鉴于大额接待支出目标大、报销难,一些单位:一是对发票做文章,虚增次数、虚列名目、改变用途,将招待费开成会议费、将烟酒开成办公用品等,从而化整为零、分解入账;二是当年接待费超支,来年继续报销,从而延长结账周期,即卯吃寅粮、挂账消费;三是在其他项目中增设招待费开支、合并消化,或对方实际支付,接待方重开发票、再次报销,即搭车捆绑,移花接木。
(三)公款吃喝大额化
心安理得,压力为零。要想事情办到位,没有吃喝难到位。小吃喝成就大利益。对 此,邀请方乐此不疲,受邀方心知肚明,衡量诚意足不足,还看价位高不高。“只吃不带,上级不怪;只花不拿,纪检无奈。”因为白吃白喝不犯法,所以胡吃海喝 不心软。所谓“法不责众”、“众怒难犯”,公款吃喝大有人在,常言道“牵一发而动全身”,岂能一网打尽、一损俱损?结果往往是审查走过场、惩处放一马,发 现问题,要么轻描淡写、大而化小,要么熟视无睹、小而化了,由此导致下不为例者多、严查重办者少。
攀比盛行,心瘾作祟。“没吃没喝心里没底,大吃大喝没被边缘。”公款吃喝的不 正之风实际上是庸俗的文化心态与趋利的市场经济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三重影响下,部分领导“老板化”,习惯将身价与规格相挂 钩,拿权力当砝码,将饭局当摆谱,热衷于山珍海味、满汉全席、琼浆玉液,以至于吃顺了胃、喝油了嘴,非豪华升级版不买账,图个嘴上快活、心理满足,茶语饭 后还不忘向同仁晒品味、比档次。
张冠李戴,冠冕堂皇。公款吃喝经常被用于混淆名目、模糊界限、掩盖真相。这主 要表现在:包着公务接待的面子,纳着私人宴请的里子;实为小吃小喝的缘由,享着大吃大喝的规格。现实当中,不乏打着公款吃喝的“幌子”,虚开发票、套取现 金,假公济私、满足己欲,大肆行贿、借花献佛,其间猫腻多多,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另外,“羊毛出在羊身上”更是一语道破天机,餐桌办事,企业埋单,走消费 转嫁的路径,花国家财政的资金,终究还是公款吃喝。
二、解决对策
(一)健全机制,强化监管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全面实施公务卡制度,变传统的现金支付为现代的电子结 算,充分发挥公务卡实时记录、永久记忆的优势,畅通资金往来查询渠道,以此加大对公务接待合理性、公务消费真实性的审查力度,增强对报销人的监管力度和责 任溯及力,从而降低了少数人浑水摸鱼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每笔财政支出的公开透明。此外,还应适当扩大预算内资金的覆盖面,减少“笼子外的支出”。
明确范围,细化标准。各 地公务接待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操作性强、健全完备的实施细则,其中须详细列明各项开支的适用范围、最高标准及处罚办法,同时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进行不定期动态调整。此外,还要建立公务接待经费的日常台账,对每月的接待用餐要按照时间、地点、人员、事由、费用等内容逐一登记,绘制往年同期和本年消 费趋势图,加强对比分析,实行年度公示制,提高公务接待费用的透明度。
当好表率,带好队伍。狠刹公款吃喝风先要锁定党政机关“一把手”。要建立“谁签字谁负责,谁超支谁埋单”的责任追究机制,不断加大对干部选拔任用、直接分管等环节中的连带领导责任惩处力度,同时要减少原则上的软规定和特例论,及时填补“禁小不禁大,禁低不禁高,避重就轻”的管理空白,从根源上肃清公款吃喝不正之风的“领导”效应。
(二)简政放权,依法行政
权力寻租是公款吃喝背后的重要推手。要想让公款吃喝无利可图、无孔可钻,首先要解决资源分配程序不公开、衡量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一是清权。逐项梳理各部门职权范围内的行政审批项目,反复研究分析、权衡主次利弊,在确保“政府管住管好应该管的事”的前提下,筛选出拟取消、简化和下放的项目,避免权力过于集中,特别对交叉职能、模糊定义要明确责任主体,进而消除“九龙治水,水患连连”的现象。二是晒权。把职能权力摆到桌面上来,变潜规则为明规则。提高公款消费透明度、推动审批程序公开化,同时加大深度、广度和力度清理糊涂账、公开秘密账,进而减少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的现象。只有让权力大小与监督程度对等,才能达到冷却欲望、规范行为的目的。三是放权。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换,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积极“瘦身”,做好权力加减法,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减少政府手中的资源,缩小公权管理范围,促进资源配置市场化,从而釜底抽薪,斩断“餐桌办事”的利益链条。
(三) 齐抓共管,加大惩戒
发挥部门职能,吸收社会力量。财 政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要联合作战,分别从财务报销、资金核算、干部考评等方面层层设防,以加大对公款吃喝问题的内部监督力度。此外,还应扩大 监督渠道、创新监督形式,通过积极发展民间观察员、调动新闻舆论、加大曝光追问等方式,不断提高公款吃喝社会监督参与度,实现八小时外监督的实时跟进,避 免内部监督机制中“左手监督右手”的信任危机。
“治重症需下猛药”。现阶段,公款大吃大喝往往被简 单定性为职业道德和思想作风问题,这就容易导致查办不严、打击不力,反而助长了公款吃喝风。对此,惩处反面典型除通报批评外,还要从经济和政治上给予其重 创,特别是对公款吃喝累计达到一定数额的,还应按照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国家财产等法律法规进行量刑。只有让以身试法者流泪又流血,才能放大警示、以儆效尤、 令行禁止;只有使公款吃喝曝光高频率、追责高成本,才能让顶风作案小概率、零侥幸。(张湾区纪委 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