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腐败文化关注文化反腐
近几年来,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在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查处打击力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腐败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每每媒体暴露出大案要案都会引起舆论哗然,腐败案件涉及的人物之多、金额之巨、危害之大令人震惊。何以在中国一再加大反贪力度,全面整肃腐败的今天,腐败仍然盛行?除了体制上迄今未解决的诸多漏洞和打击力度的因素之外,我认为,还存在着另一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文化因素。当前,社会“腐败文化”的滋长蔓延日益腐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成为了腐败的遮羞布。我们是否应当反思制度反腐的不足,给予文化反腐更多的关注?
一、揭开腐败文化的面纱
腐败文化是社会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心理判断和错误的价值观,这种价值判断与社会应有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完全是背道而驰的。目前,人们对腐败文化的危害性的真面目还认识不足,但它却已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腐败文化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为官场提供腐败的土壤,并源源不断的输送腐败“人才”,它倡导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价值观念,奉行“潜规则”,违背“显规则”。
当前,在我国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潜规则以及社会上的羡腐心态等都是腐败文化在滋长蔓延的主要表现。腐败文化使人们习惯于请客送礼,把办事送钱送礼奉为行为准则,认为民求官办事,送钱理所应当;官为民办事,收钱合情合理。久而久之,腐败开始成为一种人人都要去适应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成为社会中一种被人们接受或默认的价值。这种危害是隐蔽的,不易被察觉,但却是腐败的思想根源所在,实实在在地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假借传统文化之名
1、官本位思想。中国是一个有着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官本位,特权思想,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而特权本身就是腐败的代名词,“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正是大多腐败分子的一种扭曲心理。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的表白为权钱交易作了最好的诠释:“你在商界为了挣钱,我在官场为了当官;你在商界需要权力支持,我在官场需要经济支持;我支持你经商,你支持我从政;我的官越当越大,你的钱越挣越多。”公权力成为了受贿者与行贿者进行交换的商品。
2、礼尚往来的观念。中国是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历来讲究人情礼仪。“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使“请客送礼”被视为正常的人情往来,让人们乐于接受。礼尚往来是传统美德,送礼是人们珍惜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本应以情为重,然而正常的人情交往在一些地方已开始“变味”,如毕玉玺案,我们有感于6000万元被当做“喝茶钱”欣然接受。愈演愈烈的人情消费与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交织在一起,以办喜事为名行捞钱受贿之实。
3、“和为贵”思想。“和文化”的传统使“坚持原则的”人常常并不被欣赏。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好好先生,睁只眼闭只眼,维持表面的一团和气。此外,传统的“厌诉”心理,法治思想观念的淡薄,不善于通过司法途径和法定程序解决问题和困难,也对腐败现象产生了放纵的效果。“和气生财”,是酿成一些腐败大案的重要“文化”因素。
(二)、误导社会舆论导向。
针对中国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因腐败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环球时报》发表社评《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 民众应理解》,文中说:“中国显然处于腐败的高发期,彻底根治腐败的条件目前不具备。……中国无法“根治”腐败,关键要控制在民众允许的程度。……反腐败需要依靠发展。”社评列举了允许官员腐败适度的种种理由,要求民众理解。在人们强烈要求严厉打击腐败,坚持对腐败“零容忍”的今天,还有一些为腐败鸣锣开道、争取生存空间的“舆论氛围”,什么“水至清则无鱼”、“小节无害”、“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腐败难免”等等。这种容忍腐败、同情腐败乃至羡慕腐败、攀比腐败的氛围,归根结底是“腐败文化”作祟。舆论监督原本是反腐败重要手段和方法,但在这种腐败氛围中,即使是清正廉洁者,也很难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三)冲击传统社会伦理道德。
1、推崇自私自利。在腐败的文化氛围里,强调个人利益的致关重要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为以权谋私者的思想口号,是非善恶被重新定义,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是非道德的标准,传统道德里的诚信、友善是愚蠢可笑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应当被理解。
2、推崇悲观主义的人生观。面对腐败文化的横行,一些人变得屈服和悲观起来,认为诚实、正义、善良这些真善美的东西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虚假的、丑恶的东西笼罩一切。在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习惯用腐败的观点看问题,看是非,用腐败的观念指导生活和行动,开始怀疑清廉与正直,开始嘲弄善良与正义,开始扼杀良好的风俗。
3、唯“现实论”。 腐败文化使腐败行为道德化、普遍化,“在官场上混就不要奢谈什么纯真、天然、善良、美好等等,那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政治家仁慈等于愚蠢,善良等于软弱。”道与德、义与利、群与己、责任与义务的关系问题被日益模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推诿责任者的官僚主义作风,完全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自觉与意识。
二、提高对文化反腐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标准,并确立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导地位,剔除现实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降低反腐成本和增强反腐实效具有作用。
1、有效提高制度反腐的实际效果。制度反腐是当前反腐败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制度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该国法律制度的创立和实际运行效果。文化反腐就是将法律制度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变成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基本观念,有效约束个人行为,从而提高制度反腐实际效果。
2、有效降低反腐成本。与制度反腐相比,文化反腐不需要过多的外在强制力,可以有效降低社会运行成本。通过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清正廉洁、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主流文化价值有效地传播给广大干部群众,使之内化并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自觉和习惯。
3、文化反腐的作用具有持久性、普遍性的特征。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内在的引导作用,文化也是人们判断、评价事物的价值观基础,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一旦成为人们的共识,它将持久的、无形的、普遍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反腐最大的作用是形成具有持久的、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认可度,我国文化反腐的核心就是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实际主导地位,在社会中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文化氛围,促进整个社会道德伦理水平的提高。
三、对加强文化反腐的思考
1、构建正确的文化价值体系,以科学的理论 “武装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撑,以“八荣八耻”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建设就会因失去遵循而迷失方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用以武装我们的头脑,使之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支柱、目标追求和价值判断标准。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使科学的思想和理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做用。
2、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在全社会倡导和践行廉政文化,挤压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以清正廉洁、无私奉献、诚信友爱等高尚品格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对高尚道德的内心认同。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廉洁自律,切实肩负起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政治责任和工作责任。广大群众切实增强法治意识,掌握通过法定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弘扬“清廉”主旋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在现代社会,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舆论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反腐,弘扬清廉主旋律,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通过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陶冶健康的情操,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新田县纪委 谢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