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廉政灶”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乡镇“廉政灶”制度的建立和稳步推进,有效遏制了“舌尖上的浪费”问题,让机关正常公务接待和机关干部吃上了“放心餐”,但从运转情况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来客必宴请、无酒不成席”的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已渗透到公务活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基层接待工作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少数基层单位对 上级来人总是担心接待不周或档次过低,生怕得罪了上级领导和检查人员,影响到本单位工作和整体印象。尤其对上级组织开展的诸如项目验收、工作考评、年终检 查等重要公务活动,少数基层单位事先进行伙食购买,排出菜谱,要么“八凉八热”,要么“八荤八素”;还有的极少数基层单位在接待上级重要检查活动中,雇用 厨师在机关食堂做“大餐”,或将附近宾馆、酒店做好的菜品直接拿到机关食堂进行招待,失去了“廉政灶”建设的意义。
接待标准不统一。目前省、市、县还没有制定统一明确的公务接待标准和具体的实施细则。乡镇自行制定的接待标准,往往受自身条件、季节性物价上涨、接待理念等因素影响而经常调整,且乡镇与乡镇之间不统一,容易滋生攀比心理。
硬件设施跟不上。受客观条件、自身财力等影响,多数乡镇“廉政灶”用房面积小、环境差、卫生状况不理想,冰箱、空调、消毒器具等设施欠缺,投入严重不足,公务接待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
后勤服务不专业。乡镇“廉政灶”炊事员绝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烹饪技艺落后,加之后勤服务人员都是干部兼职,工作任务繁忙时不能有效兼顾。同时乡镇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干部就餐人数和公务接待就餐时间的不确定性。非专业化的后勤服务难以保证公务接待和干部正常就餐两不误。
炊事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乡镇炊事员是聘用的临时工,日常检查及公务接待量大,干部就餐人数多,工作非常辛苦,而每月工资仅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且医疗、养老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多数炊事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积极性不高。
为此建议:
要提高建设标准。按照有专用厨房和餐厅、有醒目标识、有炊具和必备电器设备、有就餐用具、有专业炊事员、有配套管理制度的“六有”标准,进一步改善“廉政灶”设施,达到室内外环境优雅整洁、美观大方、窗明几净,各类炊事用具齐全实用、干净卫生、及时更新,营造一个舒适、卫生的食堂用餐环境,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和公务接待的就餐质量和保障水平,既消除主人的寒酸感,又能消除客人的委屈感。
要加强规范管理。进 一步修订完善资产管理、伙食标准、公务接待、物资采购、卫生管理、监督制约等“廉政灶”配套管理制度。建议以县为单位,制定公务接待的统一标准,对公务接 待的范围、就餐标准、违规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减少公务接待的随意性。同时,本着体现节约、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合理制定“廉政灶”菜谱、食谱,并结合季 节变化适时调整,真正达到经济、实惠、节约目的。
要建立激励机制。探索“廉政灶”市场化运作机制。在严格公务接待标准、干部就餐标准和落实成本核算的前提下,实行“定额补助、总量控制、节约奖厉、浪费惩罚”的定补和奖励办法。加大对炊事员的奖惩力度,可根据接待量的大小给炊事员一定补助,增强炊事员参与“廉政灶”建设的主动性。同时要组织他们参加烹饪培训,提高烹饪技艺,鼓励他们探索烹饪具有地方特色和农家特色的菜品,为干部就餐和“廉政灶”接待尽好责、服好务。
要解决后顾之忧。加强机关后勤人员配备,适当提高炊事员人员工资待遇,为炊事员交纳养老、医疗等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要强化监督检查。继续坚持将“廉政灶”接待情况和费用核算情况列入政务公开范围,逐月公开原料采购、接待对象、接待费用等情况,接受干部群众监督,确保阳光运作。同时要加大对“廉政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和及时曝光违规违纪行为。通过监督检查,促进 “廉政灶”规范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