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理论探索

透视“官骗”背后的“权力病”

发布时间:2016-01-22 09:54:43 浏览: 453

近年来,有一些骗子专门冒充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亲属或其身边工作人员,以晋升、办事等为诱饵,大发不义之财,被称为“官骗”。让人诧异的是,除了不少群众上当之外,一些党员干部竟也涉及其中。这种可笑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特权思想危害不可小觑,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错误心理诱发各色“官骗”行为

近年来,“冒充官员”的戏法不断上演,被惩处的也不在少数,但仍有不法分子以身试险,利用人们对权力的迷信、攀附或畏惧等心理设置相似的骗局并得逞。

事实上,冒充官员进行诈骗的一般规律都是“投其所好”。比如有不少“官骗”看准了一些人企图借助权力关系,走捷径、办私事的急切心理,以此行骗。2015年12月,有媒体报道,山东省某地一名无业女子孙某,以可以帮还在上学的孩子安排未来工作、要害部门需要“打点”、要请客送礼等各种理由,骗取受害人李某5万多元。最可笑的是,李某一直对孙某的谎言深信不疑,直到自己的孩子毕业了,工作还没落实,才发现被骗了。

无独有偶,广西某电台广告部编辑张某在多种场合假称自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党委组织部的“处长”,以能帮助他人子女上大学、解决教育建设项目经费为由,多次接受宴请并收受他人财物。

此外,还有不少人一心想要攀附权贵,与上层领导“搭上关系”。一旦有“好机会”送上门来,便自愿“上钩”。广东省深圳市中银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黄钰刚就曾充当“掮客”,声称认识高级领导,伙同他人冒充中央国家一机关干部,以帮助“气功大师”王林达成部分愿望为由,骗取对方610万巨款。

还有不少人存在权力迷信心理,对官员的身份盲目崇拜。  2011年,一名陈姓男子通过与身在老家的同学们打电话或QQ聊天,以自己在外交部工作、是某司长秘书、关系网广、可以帮大家忙的谎言骗取了大家信任,先后骗取上万元的钱款。

不容忽视的是,有不少党员干部也成为被骗者。除了上述心理之外,还有部分党员干部自身存在违纪违法问题,做贼心虚,一旦遇到骗子冒充公检法机关的有关人员,以为可以“交钱息事”,便“主动”上钩,最终上当受骗。

“冒充官员”是“任性”权力的衍生品

看似拙劣的骗术却能够屡屡得逞,这说明崇尚特权的思维、攀附权力的思想仍然暗中滋生。也正是“官本位”观念的根深蒂固,才让“冒充官员”这一行为变得有利可图。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许多受骗者,包括一些受骗的党员干部,自身法纪意识不强,妄图通过“拉关系”“走特殊途径”的方式为自己谋求不正当利益。比如广东省深圳市涉嫌受贿的村官周伟思被带走调查后,其子正是因为听信亲属提出的“捞人之计”,欲通过所谓“保密部门”人员以3000万元将父亲取保候审,才会最终被骗走2700万元。

但是,从更深层次来说,诈骗者冒充官员或官员亲属等还是对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官场现象的模仿或夸张。而受骗者之所以会产生攀附权力的心理并对诈骗者的话深信不疑,也是源于现实中确有个别党员干部或其身边相关人员私欲膨胀,以权谋私,给一些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增加了“官骗”的成功率。福建省云霄县纪委常委赖燕梅表示,一旦有权力打破制度和规矩,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负面效应。冒充官员行骗现象,可以说是“任性”权力在现实中的衍生品。

同时,权力运行的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相关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类似的骗局容易得逞。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地区,制度和程序在执行中往往变形走样,一些“潜规则”代替了“明规矩”,才让人们会相信冒牌官员的“许诺”。

福州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的刘碧强副教授认为,“官骗”现象之所以会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是“潜规则”盛行,“明规矩”不彰,个别领导干部权力欲膨胀;二是官本位思想仍有市场,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商机”;三是个别党员干部错误估计了中央的反腐决心,妄图通过“关系”为自己“洗白”,要知道,一旦触犯党纪国法高压线,无论如何挣扎,都难逃被惩处的下场。

多管齐下扫清“权力”之疾

冒充官员现象折射出的是“有权好办事”、“权力就是福利”等错误观念,背后反映出的是党员干部队伍中过去所存有或现在仍然残留的“四风”问题和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踩红线”问题。这些问题如不下大气力整治,将对社会正常发展和党的肌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不可等闲视之。

清扫冒充官员之疾,净化社会生态,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刘碧强表示,解决冒充公职人员行骗现象,不能仅诉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打击手段,而应当从深层次的制度、社会层面上寻找原因,完善监管措施,钳制权力寻租空间,将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

从首要的方面来说,要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与规矩意识,改进各类作风问题。在当前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下,党员干部作风已有很大进步,守纪律、讲规矩已成常态。但在党风政风明显改进的同时,仍有部分干部存有惯性思维,逾越法纪,破坏党和国家的形象,透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要想从根本上铲除特权思想,还要把纪律立起来,对各类腐败现象和作风问题狠抓严惩,促进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

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和透明权力运行,减少权力“任性”的弹性空间,让各种“拉关系”、“走后门”的潜规则得到铲除。当“真官”也无法胡作非为时,“假官”也就没有了市场。福州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魏远明表示:“坚定不移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特权行不通,让潜规则没有市场。到那时,冒充公职人员行骗现象必定会大大减少。”

此外,从长期来看,还要加强诚信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议,促进全社会正确认识权力,从根本上铲除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等不良观念,最终形成廉洁清明的整体氛围。(叶水江 邓晶晶)

更多推荐
更多
【清廉网】(葛霞)2022年是国企改革行动的收官决胜之年,鑫盛元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兵团、第十一师党委决策部署,兵团建材集团关于《兵团建材集团三...
作者:葛霞2022-08-29 09:11
【清廉网】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是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纪检监察队伍能力建设,多次...
作者:李华云2022-08-09 09:47
【清廉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昌宁县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
作者:马宏2022-07-07 07:42
【清廉网】(王继荣)全面建设清廉山西,是山西省委坚定历史自信、捍卫“两个确立”,牢记领袖嘱托,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政治自觉和...
作者:王继荣2022-06-20 08:21
【清廉网】​(李元刚)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
作者:李元刚2022-04-08 07:56
【清廉网】​审理谈话是案件审理人员在对案件的事实、证据、定性、处理及办案程序、手续等进行全面审核后,在案件提请本级纪委常委会议或监委委员会议...
作者:云鸽2022-03-29 08:18
【清廉网】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以及长期执政必须牢牢抓...
作者:郝敏2022-03-07 08:25
【清廉网】​“公安大脑”是我国公安工作迈入21世纪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手段赋能警务工作,通过搭...
作者:周秀银2022-02-11 09:46
【清廉网】​(土左旗纪委监委 云鸽)​案件审理工作在整个案件查处中起着把关定向的作用,是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土左旗纪委监委积极响应...
作者:云鸽2021-12-31 08:36
【清廉网】​(土左旗委巡察办 陈涛)作为一名基层巡察干部,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要始终保持突破进取的斗争心,从...
作者:陈涛2021-11-30 08:58
【清廉网】​(土左旗纪委监委 云鸽)​手机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及学习娱乐工具,它的好处便利是无与伦比,这些大家都知道,但它的另一...
作者:云鸽2021-11-30 08:55
【清廉网】​(吕宏伟)​安全是审查调查的生命线。新城区纪委监委坚决贯彻落实依规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的相关要求,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审查调...
作者:吕宏伟2021-11-04 09:17
【清廉网】​(思茅区纪委监委 李睿)​搜查措施是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赋予的“12+3”项监察措施中的重要一项。笔者曾...
作者:李睿2021-11-03 10:19
【清廉网】​(海阳市纪委监委信访室 张浩)​近日,烟台海阳市某镇某村一群众网络实名举报该村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过低,这位群众通过电话咨询8900...
作者:张浩2021-10-25 10:12
【清廉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回民区纪委监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以案件查办为抓手,通过深入剖析案发原因,找准问题结...
作者:张琦2021-09-14 11:56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