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伦理学范畴的基本概念,它表示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客体对主体利益或需要的满足,也表示主体对客体满足其利益或需要的评价。换言之,价值取向比较宽泛和多元,只要人与人、人与物发生利益关系,就可归结为价值取向问题。而价值导向则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其功能在于矫正和倡领正确的健康的价值取向,并引导人们用正确的健康的价值取向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由此可以推断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是价值导向既有一定的现实性又有一定的超前性,对价值取向具有承载和传输作用,是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二是价值取向复杂而多样,如何使价值取向成为价值导向的目的和归宿,是价值导向的主要特点和任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原有的价值导向失效了,或者不完全适应新的情况,而新的又尚未建立,出现某种价值混乱甚至价值多元是难以避免的。但不能听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更不能让错误的价值取向盛行起来。因此,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应对作为核心价值观重要依托和主要路径的价值导向建设予以充分的理论审视和高度的实践关照。
我们知道,价值导向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进行传输,这些渠道和方式有的相互补充,也有的相互抵触,呈现错综纷繁的图景。但从宏观上看,舆论机制和褒奖机制是价值导向的两大质素。舆论机制的价值导向作用是突出而明显的,也为人们所普遍认可和接受。只要透析和比照一下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与倡导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的不同理论情景和现实境况,也许足以说明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舆论是广义的,不仅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短信、微信等各种媒介,而且包括书刊、电影、戏剧、歌曲等文化载体;不仅指见诸文字或图像的舆论,而且还体现在口头表述上,特别是口头表述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前者。例如在认识论上,当人们的价值取向尚未确立,或者在价值取向上遇到困惑、迷茫、无所适从的时候,最容易受社会舆论的左右,即心理学上的所谓“从众心理”。
人究其本质是文化的动物,人既是文化的主动者,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又是文化的受动者,时时处处受自己所创造的文化的制约。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这是任何人都摆脱不了的,如同鲁迅先生所说不能拉着自己的头发逃离地球一样。舆论作为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如此,一方面舆论是人造的,另一方面人又深深地受到舆论的影响。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对于价值导向而言,舆论固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的,比舆论更为重要且过去被忽视的是社会褒奖机制。
简单地说,褒奖机制是社会对各种职业和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的物质和名誉的认同和首肯。显而易见,褒奖机制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从业者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对各种职业和各类人员的绩效评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灵敏的价值导向作用。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考察褒奖机制时,把褒奖机制与社会运行联系起来,强调褒奖机制是社会正常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社会要正常有序地运行,必须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褒奖机制。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曾经指出:教授的工资是重要的,它不仅意味着较好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而且也标示出国家和社会对其价值的肯定程度。近年来各级政府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就是在发挥褒奖机制的价值导向功能。
舆论机制和褒奖机制作为价值导向的两个重要维度,综合地表现在“社会价值体系”上,比较通常也比较敏感的指标是社会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评价的地位与比例。例如,中世纪的欧洲神学是至高无上的,神职人员具有令世俗社会羡慕敬仰的地位。随着文艺复兴的扩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勃兴,从事教育和科技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而神职人员的社会威望则日趋下降,这充分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分野。
从哲学上来分析,价值导向上的偏差与失误,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单一型失误、过与不及型失误。(一)单一型失误。这是指价值导向单一,缺乏多样性、差别性、层次性,在社会舆论上,讲“义”就不讲“利”,或者讲“利”就不讲“义”,对全体社会成员不分职业、层次、民族、宗教、信仰、年龄等,运用同一导向手段;在奖励系统上,则患寡而患不均,担心对贡献突出的科技成员进行奖励会引起社会心理不平衡。(二)过与不及型失误。此类失误是指把本来需要倡导的价值取向推向极端,而对另一些需要倡导的价值取向则很少顾及,甚至弃之一旁。例如,对经济价值、金钱价值过去有所忽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疑需要倡导,但如果出现一切向钱看和拜金主义,这显然与我们提倡的价值取向是严重背离的。个别人并没有通过诚实劳动和创造价值而富裕起来,此类误导不仅极大地挫伤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而且将干扰青年的价值判断和职业选择。
我国正面临着全方位综合性的改革,经济社会处于跨越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爱因斯坦说:“最佳的办法往往孕育于最艰难的处境和多次挫败之中”。社会转型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新旧价值观念碰撞冲突,价值取向裂变多元,亟需正确的价值导向予以修复,亟待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统领。当然,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绝非易事,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更需要我们每个社会公民的努力。(刘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