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巡视巡察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
【清廉网】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公报提出,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不断充盈。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对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精准施治,严查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下大气力纠治“四风”,不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持续高压态势下,依然有少数单位和党员领导干部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置若罔闻,拉不住自己的“手”、管不住自己的“嘴”,仍然违规收送、违规发放、违规吃喝。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2020年1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据为例,查处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违规吃喝三类问题分别为1708起、1510起、1136起,占比分别达到13.69%、12.11%、9.11%,排在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前三位,俨然成为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老三难”问题。
作为“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从严治党利剑,巡视巡察如何发挥应有作用,推动“老三难”问题有效整治,值得思考重视。
“老三难”问题的形成,既有制度执行层面不严格的问题,也有受制度建设层面不配套的影响。从查处的案例看,违规收送、违规发放、违规吃喝相生相伴,往往同期发生、聚集出现,节假日期间尤为突出,具有一定的顽固性。一方面,主体责任缺失、制度执行不力、敬畏意识缺乏是“老三难”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老三难”问题高发,关键在于人。一些单位领导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不严,对违规吃喝明知不问,对违规发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少数党员干部对纪律规矩缺乏敬畏,沉溺于“迎来送往”“礼尚往来”,近年来有的甚至从“明面”转移到“地下”,借着手机红包、快递等“手段”变着花样顶风违纪。另一方面,相关制度机制不够健全、笼子扎得不紧、约束不够有力,是“老三难”问题时有发生的症结所在。梳理巡视巡察通报的典型案例发现,一些地方政策制度标准泛化、边界模糊、内容不够清晰明确,有的及时跟进调整不够,导致个别单位执行政策搞“选择题”,挖空心思搭“顺风车”、打“擦边球”,自行制定、虚列名目、套取资金发放津补贴或福利,实行“好处人人有”的“土政策”。
“老三难”问题仍然多发,表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为加强党内监督的战略部署、促进全面从严治党标本兼治的战略举措,巡视巡察必须深看一层、看远一点,注重管长远、见长效,在加强监管、堵塞漏洞、完善制度上下功夫,既要着眼于“老三难”问题的发现和揭示,更要着力于促进深化改革,推进源头治理,特别是要围绕授权、用权、制权等关键点,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推动全方位扎紧制度的笼子,从根本上解决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巡视巡察严查顶风违纪形成震慑。巡视巡察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应持续保持高压态势,聚焦职责使命深化政治巡视。巡视巡察中,要强化问题导向,注重与纪检监察、组织、审计等监督贯通融合,在精准深入发现“老三难”问题上出实招求实效,对违规收送、违规发放、违规吃喝的单位和个人,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典型案例及时通报曝光,让顶风违纪者受到惩处,让心存侥幸者及时收手,切实形成警示震慑,进而强化“伸手必被捉”的“不敢”的氛围。一方面,要借助巡视巡察整改补齐制度短板加强约束。巡视巡察的落脚点就是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对“老三难”问题来说,关键要立足治标强化巡视巡察整改的落实和成果运用,完善机制、堵塞漏洞,补齐“伸手够不着”的制度短板,解决“不能”的问题。要压实整改主体责任,推动党组织把巡视巡察整改与深化标本兼治结合起来,统筹“当下改”和“长久立”,对巡视巡察反馈的“老三难”等突出问题,坚持举一反三、延伸拓展,以整改为契机,制定更接地气、更易执行、效果更好的制度政策,让干部群众有章可循、心中有数,扎牢“不能腐”的笼子,既促进“老三难”问题的有效解决,又推动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真正实现标本兼治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用好巡视巡察案例以案说纪强化思想教育。纠治“四风”、整治解决“老三难”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思想和觉悟。要充分用好用活巡视巡察发现的违规收送、违规发放、违规吃喝“老三难”典型案例资源,深入推动开展以案说纪,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升思想觉悟,筑牢廉洁思想防线,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树牢“不想伸手”的自觉。
纠治“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巡视巡察机构要紧紧扭住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放松,坚持“三不”一体推进,精准发现、揭示“老三难”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深入推动巡视巡察整改落实和成果运用,聚力聚焦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问题,以巡视巡察倒逼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推动构建纠治“四风”的长效机制。
(中共淮安市委巡察办 侍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