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
【清廉网】(山东省海阳市纪委信访室 张浩)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郡县治则天下安。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为当前我国突破基层治理困境、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路线指引。
当前,基层治理有何困境?这个问题涉及很多层面,也涉及很多群体。对于基层信访工作而言,基层治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治理方法有限、手段单一,尤其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一般采取赔偿或补偿方式了结。比如某村一位群众多次举报,村里非法挖砂卖砂,镇党委就是压着不查,充当保护伞。经调查,该村进行“户户通”工程,挖砂用于村集体修路,占用了这位信访群众的开荒地。这样的问题解决方案一般是村里给予信访人一定的经济赔偿,或者再划一块土地补偿信访人。开荒地属于村民自行种植土地,一般种植面积小、产值低,根据相关规定村集体使用无需赔偿。但为了让群众息诉罢访,只能采取经济赔偿方式予以了结。二是有关制度规定滞后,不能满足新时代群众诉求。2012年7月,我市制定实施《关于健全完善村级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其中规定“村民有权对本村集体的财务账目提出质疑,有权委托民主理财小组查阅、审核财务账目”。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村的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成员由村干部兼任,印章掌握在村会计手中,村民查阅村集体账目困难。三是做通群众思想工作越来越困难。通过走访调研,有的信访群众说,乡镇党委跟我们说不到一块。为什么说不到一块呢,主要因为信访人的诉求无法满足,有的要求动辄百万甚至千万的经济赔偿,理由是自己多年上访的误工费或自己家房屋拆迁打碎祖传古董,有的要求解决二十、三十年乃至五十年前法院判决不公案件。诸如此类无法实现的诉求,让这部分信访群众的思想工作越来越难做,责任单位一般采取不主动联系、不协调解决、不追究责任的方式进行稳控。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最根本的一条是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此次印发《意见》,进一步提升和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对解决上述困境意义重大。其中,构建党的领导、党政统筹的基层管理制度,向基层赋权增能,实现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责任和权力相统一,对解决基层治理方法有限的困境具有指导意义,如开荒地是否应该赔偿可以由村“两委”组织村民代表会集体讨论决定。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从制度上程序上夯实人民群众在基层自治中的主体地位,提供了走出有关制度规定滞后困境的新方法。如可通过手机微信建村民群、党员群,对群众诉求类问题进行快结快办。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物质文明提高的基础上,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提高基层的社会文明程度,对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如对信访老户、难户的思想工作,可以通过群防群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大限度实现群众思想转变。
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意见》的出台与落实,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层基础,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基层党委政府、基层党组织不弃微末,需要我们基层干部久久为功。